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簡稱歐盟,現有28個會員國。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1年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德、法、義、荷、比、盧六國,合推煤與鋼鐵的產銷。
1958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則統合在歐洲共同體之下。
1972丹麥、英國、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及葡萄牙先後加入歐洲共同體。
1995奥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
2004賽普勒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馬爾他、斯洛維尼亞加入。
2007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
2013克羅埃西亞成為第28個歐盟成員。
歐共體和歐盟起初推動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同時避免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沼。如再細分可分為:
歷史原因:歐洲的國家有共同的地域,語言上有相通性,而且有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謀求統一是歐洲政治家長期以來的願望。
現實原因:歐洲和蘇聯格格不入,同時又受到美國的控制,為了擺脫這種局面,各國走向聯合。
經濟原因:西歐各國普遍較小,為了適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各國須擴大市場,打破阻礙經濟發展的桎梏,才能進一步促進歐洲經濟發展。經濟原因其實也就是根本原因。
根據《歐洲聯盟條約》,歐盟組成的三大支柱為:
1.「歐洲各共同體」,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等政策。包括關稅同盟、單一市場、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單一貨幣、申根條約等。
2.「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涉及外交、軍事等政策。
3.「刑事案件的警察與司法合作」,涉及共同合作打擊刑事犯罪。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歐盟理事會(歐盟的上議院)、歐盟委員會(歐盟的行政機構)、歐洲議會(歐盟的眾議院)、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
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Sisi 深宮怨婦
Sisi 伊莉莎白•亞美莉•歐根妮(德語: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年12月24日-1898年9月10日),出生於德國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的馬科西米利安•約瑟夫公爵與同宗的露多維卡公主的八女,被家人暱稱為茜茜(Sisi)(法語Sissi)。
1853年伊莉莎白隨她母親與18歲的姐姐海倫赴奧地利,原定計劃是要把姊姊海倫介紹給23歲的表親、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但出乎意外的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竟然愛上了15歲的伊莉莎白。
兩人於1年後的1854年4月24日在維也納的奧古斯丁教堂結婚,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雖然伊莉莎白在奧匈帝國實質的政治影響有限,但她已經儼然成為一個文化偶像。
16歲的伊莉莎白很難接受哈布斯堡王朝宮廷內所使用的嚴格的宮廷規矩,因此她在皇宮裡非常孤立。她本人喜歡騎馬、讀書和藝術,而這些又是維也納宮廷無法理解的。婚後她生下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索菲(1855年—1857年)、吉賽拉(1856年—1932年)和太子魯道夫(1858年—1889年)。但被婆婆蘇菲剝奪子女們的撫養權,她與弗蘭茨•約瑟夫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遺傳下來的精神不穩定也越來越明顯。
1853年伊莉莎白隨她母親與18歲的姐姐海倫赴奧地利,原定計劃是要把姊姊海倫介紹給23歲的表親、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但出乎意外的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竟然愛上了15歲的伊莉莎白。
兩人於1年後的1854年4月24日在維也納的奧古斯丁教堂結婚,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雖然伊莉莎白在奧匈帝國實質的政治影響有限,但她已經儼然成為一個文化偶像。
16歲的伊莉莎白很難接受哈布斯堡王朝宮廷內所使用的嚴格的宮廷規矩,因此她在皇宮裡非常孤立。她本人喜歡騎馬、讀書和藝術,而這些又是維也納宮廷無法理解的。婚後她生下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索菲(1855年—1857年)、吉賽拉(1856年—1932年)和太子魯道夫(1858年—1889年)。但被婆婆蘇菲剝奪子女們的撫養權,她與弗蘭茨•約瑟夫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遺傳下來的精神不穩定也越來越明顯。
布拉格建築
布拉格建築:
1.10世紀末至12世紀中「仿羅馬式」建築盛行於歐洲教堂建築,樸拙厚重是該建築風格的特徵,在布拉格城堡內的St. George(聖喬治)教堂是一座保持相當完整的仿羅馬式建築。
2.哥德式建築最早起源於法國,12世紀初時,法國中部天主教堂主要建築都是哥德式,其後因宗教的力量傳入中歐。「哥德式」建築的特色是強調垂直地景、尖塔及拱門。聖維塔教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高聳入雲的尖塔、巨大尖型拱門,特色鮮明,聖維塔教堂從14世紀開始修築,700年來仍陸續增建。布拉格的哥德式建築,主要推手正是查理四世,他在位期間修築建造了聖維塔教堂、泰恩教堂、火藥塔及新城市政廳等,其高聳入雲的群尖塔景觀,讓布拉格有「千塔之城」的稱號。
3.16世紀後布拉格出現,結構簡單但強調比例完美的「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其中布拉格城堡舊皇宮裡的維拉迪斯拉瓦大廳窗戶就是那樣子的設計樣式。
4.「巴洛克」風格則是於17世紀出現在布拉格,相當具有華麗感則是「巴洛克」風格最大的特色,白色華麗圓潤的巴洛克風格,與烏黑古樸剛硬的哥德式形成強列對比,進入舊城廣場,泰恩教堂與舊城鐘樓對望的空檔,即是白色的巴洛克式聖尼可拉斯教堂,建築風格講究錯綜繁雜的曲線,表現出建築物的繁複華麗,打破文藝復興式建築直線與理性概念。聖尼可拉斯教堂,直到山頂上更加華麗精緻的蘿瑞塔教堂,都是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而蘿瑞塔建於1626年,格局比照義大利蘿瑞塔的神聖之家,是布拉格天主教教堂最古老也最華麗,正面鐘樓上有27個鍾,教堂二樓收藏許多宗教聖物,各種鑲滿寶石的王冠、手杖、披風,鎮館之寶則是鑲了6000多顆鑽石的耶穌聖像。
1.10世紀末至12世紀中「仿羅馬式」建築盛行於歐洲教堂建築,樸拙厚重是該建築風格的特徵,在布拉格城堡內的St. George(聖喬治)教堂是一座保持相當完整的仿羅馬式建築。
2.哥德式建築最早起源於法國,12世紀初時,法國中部天主教堂主要建築都是哥德式,其後因宗教的力量傳入中歐。「哥德式」建築的特色是強調垂直地景、尖塔及拱門。聖維塔教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高聳入雲的尖塔、巨大尖型拱門,特色鮮明,聖維塔教堂從14世紀開始修築,700年來仍陸續增建。布拉格的哥德式建築,主要推手正是查理四世,他在位期間修築建造了聖維塔教堂、泰恩教堂、火藥塔及新城市政廳等,其高聳入雲的群尖塔景觀,讓布拉格有「千塔之城」的稱號。
3.16世紀後布拉格出現,結構簡單但強調比例完美的「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其中布拉格城堡舊皇宮裡的維拉迪斯拉瓦大廳窗戶就是那樣子的設計樣式。
4.「巴洛克」風格則是於17世紀出現在布拉格,相當具有華麗感則是「巴洛克」風格最大的特色,白色華麗圓潤的巴洛克風格,與烏黑古樸剛硬的哥德式形成強列對比,進入舊城廣場,泰恩教堂與舊城鐘樓對望的空檔,即是白色的巴洛克式聖尼可拉斯教堂,建築風格講究錯綜繁雜的曲線,表現出建築物的繁複華麗,打破文藝復興式建築直線與理性概念。聖尼可拉斯教堂,直到山頂上更加華麗精緻的蘿瑞塔教堂,都是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而蘿瑞塔建於1626年,格局比照義大利蘿瑞塔的神聖之家,是布拉格天主教教堂最古老也最華麗,正面鐘樓上有27個鍾,教堂二樓收藏許多宗教聖物,各種鑲滿寶石的王冠、手杖、披風,鎮館之寶則是鑲了6000多顆鑽石的耶穌聖像。
5.18世紀的歐洲開始吹起復古風,當時建築開始邁向「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沿著納普里科普的石板路,望向泰恩教堂和舊城鐘樓的尖塔前進,會經過結合古希臘、羅馬建築元素,把三角形山牆、成排列柱還原的艾斯特劇院,屬於布拉格新古典主義建築最有名的代表作,在建築立面裝飾花草圖騰、女人圖像或鑄鐵柵欄,通稱為「新藝術」風格,現今布拉格的瓦次拉夫廣場和那普希科普耶大街就是「新藝術」風格的經典。其它像是布拉格音樂會聖地市民會館,正面有鮮艷的半圓形馬賽克拼圖,都是屬於新藝術風格,沿著納普里科普大街到瓦茨拉夫廣場,有很多新藝術的建築。
建築史 by billyteng
建築史 by billyteng
鴻海與捷克
鴻海與捷克 1990年代末期,基於物流運籌的考量,愈來愈多客戶要求鴻海必須就近在歐洲設廠,於是2000年5月,鴻海買下捷克帕多比薩市((Pardubice)在布拉格東方約兩個小時車程)上原名叫 Tesla的雷達公司。這是捷克知名製造軍用雷達的公司,它的雷達可以偵測美國飛機行蹤。由於雷達的緣故,鴻海捷克廠當初在競標時,還遭到黑道圍標(黑道可能轉賣給利比亞等國家)。 郭台銘宣布,捷克的帕多比薩,將成為鴻海歐洲總部,並且以此為搶攻歐洲市場的大本營。除了成立歐洲總部,郭台銘還說︰「未來,鴻海捷克廠將落實本土化政策,管理階層將以當地人才為主;而此基地也將不只是個人電腦的組裝,未來,這裡也將是無線通訊、精密模具加工、顯示器等技術研發中心。」
鴻海選中捷克為歐洲總部,著眼點有三個,「1.捷克位在中歐,具有地理優勢;2.捷克工業基礎雄厚,尤其有無線通訊人才;3.人力成本相對歐洲其他國家低廉。」特別是它距離歐洲中樞德國很近,可以節省運輸成本。
鴻海選中捷克為歐洲總部,著眼點有三個,「1.捷克位在中歐,具有地理優勢;2.捷克工業基礎雄厚,尤其有無線通訊人才;3.人力成本相對歐洲其他國家低廉。」特別是它距離歐洲中樞德國很近,可以節省運輸成本。
捷克啤酒
捷克啤酒啤酒是捷克人民最喜愛的飲料。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不論是隆重的宴席還是家庭的餐桌,金燦燦的啤酒總是必備的飲料。在捷克的大小鎮,啤酒館比比皆是,不論早晚,總是顧客盈門。人們喜歡啤酒,不僅因為它清涼可口,而且還因為它營養豐富,有助于消化,素有“液體麵包”之稱。所以,在工餘飯後,他們常飲上幾杯啤酒作為消遣和休息。來捷克的外國人,也經常會聽到主人自豪地對你說,“品嘗一下我們的啤酒吧!” 捷克不是大國,但卻是一個啤酒生產和消費的“大國”。在幅員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啤酒廠星羅棋布,大中型啤酒廠就有70多家,年人均啤酒消費量達162公升,居世界首位。在捷克生產的啤酒中,西部古城比爾森的啤酒質量最佳,以濃淳爽口、味道柔和、泡沫細緻潔白持久而聞名世界,行銷到世界70多個國家。其出口的主要對象是斯洛伐克、波蘭、德國、奧地利和美國。在世界各地以“比爾森啤酒”商標出售的啤酒,便是該市歷史最久的古泉酒廠的產品。
Pilsen啤酒
捷克第一品牌比爾森生產啤酒有700多年的歷史。在捷克國王瓦茨拉夫于1295年創建該城時,這裏的居民就以在家庭的工作坊中釀製啤酒而聞名,後來瓦茲拉2世將啤酒釀造權賜予260名的皮耳森市民。當時的啤酒成粥狀。只有產自Pilsen的啤酒才能以這個城市的名字命名,18世紀時皮耳森已擁有200餘座釀酒廠。西元1839年是皮爾森啤酒轉型的一年,酒商們將家庭式小工作坊集中並指定當時著名的建築師MartinStelzer建造新的釀酒廠;MartinStelzer到歐洲其它國家觀摩考察最新的設備,同時引進巴伐利亞地區一流的釀酒技師與釀酒技術。 1842年比爾森的第一家啤酒廠誕生了,這家酒廠就是古泉酒廠。
Pilsen啤酒
捷克第一品牌比爾森生產啤酒有700多年的歷史。在捷克國王瓦茨拉夫于1295年創建該城時,這裏的居民就以在家庭的工作坊中釀製啤酒而聞名,後來瓦茲拉2世將啤酒釀造權賜予260名的皮耳森市民。當時的啤酒成粥狀。只有產自Pilsen的啤酒才能以這個城市的名字命名,18世紀時皮耳森已擁有200餘座釀酒廠。西元1839年是皮爾森啤酒轉型的一年,酒商們將家庭式小工作坊集中並指定當時著名的建築師MartinStelzer建造新的釀酒廠;MartinStelzer到歐洲其它國家觀摩考察最新的設備,同時引進巴伐利亞地區一流的釀酒技師與釀酒技術。 1842年比爾森的第一家啤酒廠誕生了,這家酒廠就是古泉酒廠。
捷克 Czech
捷克,是許多人夢想一生必遊的地方,木偶劇、黑光劇、波希米亞水晶、溫泉等都只能勾勒出捷克的一小部份。捷克雖曾是共產國家的一員,但呈現迥異於其他東歐國家的樂天和開朗,原因之一是捷克人總是被經典藝術所圍繞,捷克確實擁有豐富的文物史蹟和藝術創作。早自中世紀開始,布拉格就被封為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即使現在,走在布拉格街頭,也彷彿時光倒轉至中古,抬頭所及都是有悠久歷史的教堂和建築,耳中聽到的是悠揚的樂聲或爽朗的歡笑聲,到布拉格一遊,就是完整的文學、藝術、音樂和建築之旅。捷克語是捷克的母語,年紀較大的多半會說德語,過去在共產體系下學校教授俄語,現在已經被英文所代替。捷克貨幣稱為克朗(Koruna Česká),匯率約1.5:1.0。
捷克食物捷克人嗜食肉類,水果蔬菜較少。捷克的國菜,可以說就是烤豬肉了。捷克人常吃knedliky,也就是麵皮包肉餡的洋水餃,配上東歐人特愛的酸白菜及沾醬。甜甜圈、蘋果派和包水果的捷克餃子,是一般常吃的甜點。捷克人嗜酒,當地釀製的皮耳森啤酒相當知名。另外,摩拉維亞地區的葡萄酒也相當不錯。台灣人過年吃魚有年年有餘的意思,特別吃鯧魚表示昌盛又有餘。捷克人聖誕節前夜也有吃魚的習俗,他們吃鯉魚並認為鯉魚能帶來好運和財富。因此,聖誕節前,捷克人將會吃掉上百萬條鯉魚。此外煙囪捲也常見於觀光區。
捷克食物捷克人嗜食肉類,水果蔬菜較少。捷克的國菜,可以說就是烤豬肉了。捷克人常吃knedliky,也就是麵皮包肉餡的洋水餃,配上東歐人特愛的酸白菜及沾醬。甜甜圈、蘋果派和包水果的捷克餃子,是一般常吃的甜點。捷克人嗜酒,當地釀製的皮耳森啤酒相當知名。另外,摩拉維亞地區的葡萄酒也相當不錯。台灣人過年吃魚有年年有餘的意思,特別吃鯧魚表示昌盛又有餘。捷克人聖誕節前夜也有吃魚的習俗,他們吃鯉魚並認為鯉魚能帶來好運和財富。因此,聖誕節前,捷克人將會吃掉上百萬條鯉魚。此外煙囪捲也常見於觀光區。
奧地利
奧地利奧地利地勢西高東低,阿爾卑斯山脈向東延伸至奧地利貫穿奧地利的西部和南部,整個國家大約三分之二的面積被其覆蓋,奧地利國歌第一句就是「山岳之國」,連綿不絕的山脈自然是奧地利自然景致的最大特色,這使得奧地利成為著名的冬季運動勝地。多瑙河流經東北部,南部有穆爾河和德拉瓦河,西部則有因河和薩爾察赫河等。奧地利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區內,氣候溫和,冬季寒冷、夏季涼爽。首都為座落於多瑙河邊的維也納。現有人口832萬,集中在東部低地,大多數人講德語。
奧地利又稱「東方帝國」,紀元前十四世紀,羅馬人曾征服此地,奧地利人的驕傲就是Habsburg(哈布斯堡)王朝(1273-1918)的光榮歷史。1867年與匈牙利合併,成為奧匈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由美、英、法、俄四國軍共管,而於1955年恢復獨立。
奧地利出生過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例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布魯克納、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馬勒、勛伯格、維博恩、博格等。其他著名的奧地利人包括物理學家玻耳茲曼、薛丁格,哲學家維根斯坦、哥德爾,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詩人彼特‧魯塞格爾(Peter Rosegger)和畫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等。維也納曾經是奧匈帝國的首都,再加上哈布斯堡王朝皇帝與王宮貴族對音樂的喜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前來一展身手。著名的維也納音樂機構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音樂協會(Musikverein) 、維也納演奏廳(Konzerthaus)等都是世界知名,而且在帝國時期就已成立。
奧地利食物:鱒魚Trout 維也納炸豬排 (Wiener Schnitzel)是維也納最著名的佳肴,幾乎所有奧地利餐廳皆有供應,是以雞蛋和麵包屑做外皮包著豬肉或小牛肉炸熟。奧地利水煮牛肉(Tafelspitz),以牛肉及蔬菜燉煮,食用時將牛肉塊切片配以菠菜泥,並可品嚐牛肉湯,味道鮮美。源自匈牙利之紅燒牛肉(Gulasch)也甚為普遍。奧地利的點心糕餅享譽歐洲,最負盛名的是沙河(Sacher Torte)巧克力蛋糕,另外是各式水果卷(Strudel)。奧地利盛產品質優良之紅白酒,尤其Burgenland地區紅酒及Wachau地區白酒品質佳。維也納十九區的Grinzing及近郊的新酒酒館Heuriger供應新釀葡萄酒及傳統食物,頗受當地人及觀光客喜愛。 Habsburg
奧地利又稱「東方帝國」,紀元前十四世紀,羅馬人曾征服此地,奧地利人的驕傲就是Habsburg(哈布斯堡)王朝(1273-1918)的光榮歷史。1867年與匈牙利合併,成為奧匈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由美、英、法、俄四國軍共管,而於1955年恢復獨立。
奧地利出生過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例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布魯克納、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馬勒、勛伯格、維博恩、博格等。其他著名的奧地利人包括物理學家玻耳茲曼、薛丁格,哲學家維根斯坦、哥德爾,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詩人彼特‧魯塞格爾(Peter Rosegger)和畫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等。維也納曾經是奧匈帝國的首都,再加上哈布斯堡王朝皇帝與王宮貴族對音樂的喜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前來一展身手。著名的維也納音樂機構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維也納音樂協會(Musikverein) 、維也納演奏廳(Konzerthaus)等都是世界知名,而且在帝國時期就已成立。
奧地利食物:鱒魚Trout 維也納炸豬排 (Wiener Schnitzel)是維也納最著名的佳肴,幾乎所有奧地利餐廳皆有供應,是以雞蛋和麵包屑做外皮包著豬肉或小牛肉炸熟。奧地利水煮牛肉(Tafelspitz),以牛肉及蔬菜燉煮,食用時將牛肉塊切片配以菠菜泥,並可品嚐牛肉湯,味道鮮美。源自匈牙利之紅燒牛肉(Gulasch)也甚為普遍。奧地利的點心糕餅享譽歐洲,最負盛名的是沙河(Sacher Torte)巧克力蛋糕,另外是各式水果卷(Strudel)。奧地利盛產品質優良之紅白酒,尤其Burgenland地區紅酒及Wachau地區白酒品質佳。維也納十九區的Grinzing及近郊的新酒酒館Heuriger供應新釀葡萄酒及傳統食物,頗受當地人及觀光客喜愛。 Habsburg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Telc
特爾奇Telc古城,人口約6,000人,14世紀建造的哥德式建築、巴洛克各式造型不同的建築,至今還完整保存下來。我們會很驚訝的發現源自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在捷克建築藝術家的手裡,可以發展出捷克特有的地方風格,而且歷經幾百年仍保存完整。參觀美麗的市集廣場,廣場中充滿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式的建築精品,讓您體會這漂亮的小鎮。
Kutna Hora
庫特納赫拉Kutna Hora曾經因白銀所帶來的財富與地位所輝映出現今仍存的《中世紀之古城》,此城於1995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輕緩的步伐融入了十三世紀的古城歲月;悠閒於老城區中,參觀聖芭芭拉教堂,曾為波西米亞王都所在地,悠悠的古風,靜靜的散發著屬於東波西米亞的芬芳。隨後前往舉世聞名的人骨教堂,人骨教堂位在Kutna Hora的東北方,本來是一座修道院,十三世紀開始因為此地發現銀礦,大量人口移入,使得Kutna Hora人口大增,當時有一位傳教士到耶路撒冷取回一把聖地的土,灑在此教堂外圍的墓地上,使得當地居民爭相要下葬在這個修道院。十五世紀的戰爭、十七世紀的黑死病,讓這裡堆積大量的骨骸,期間有修道士將骨頭撿起來堆放,不過真正造成今日規模的是後來某位貴族,他買下修道院,聘請工人清洗骨骸,將這些骨頭做成裝飾,才成為今日所見的人骨教堂。
St.Vitus's Cathedral
聖維特大教堂是布拉格最大的教堂,在西元925年原本是羅馬式的半圓形教堂,1060年改建為聖維特天主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為了要蓋一座可跟法國媲美的哥德式教堂,於是開始大規模的改建,並延攬主導法國亞維儂(Avignon)教皇城堡的建築師-阿拉斯(Mathias Arras)。這座教堂開始加蓋兩座高聳的尖塔,轉而呈現濃厚的哥德式風格。後來歷時600多年,經歷了三次的擴建,在許多建築師的投入下,聖維特大教堂在1929年才算是真正大功告成,也因此呈現了融合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甚至新藝術等不同時期的多樣風貌。據說,這座教堂在沒有用上半根釘子的狀況下完成,堪稱是建築史上的偉大之作。
教堂的主要入口是位在西側的大門,大門兩側的尖塔裝飾著十四名聖徒的石雕塑像,鐵鑄的大門上,分別描繪著教堂的歷史,以及聖溫瑟拉與亞伯達的傳奇故事。走進教堂,立即會被教堂內的拱廊所震撼,高聳的拱廊在天花板上交織成星狀的圖案,兩旁的彩繪玻璃窗戶引入明亮的陽光,在教堂的中殿上方匯成一抹光暈,營造出神聖又莊嚴的氣氛。教堂中殿兩旁是禮拜不同聖人的二十座禮拜堂,而每個禮拜堂各自有一扇由捷克頂尖藝術家所繪製的彩色玻璃窗。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在左邊第三間禮拜堂,由新藝術大師穆夏所繪的玻璃窗。穆夏巧秒的運用窗戶的窗格,使得每一個窗格中的畫可成一獨立畫作,組合後又形成一幅整體的作品,在變化中同時展露統一的元素,並以其柔和的筆觸與色澤,展現宗教使人心和諧溫暖的氛圍。
聖維特大教堂的正中央有座皇室的陸墓,用鐵欄杆圍起來,當作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的墳墓。斐迪南一世過世於1564年,旁邊還躺著他的老婆,以及他的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an II。而地下室還躺著查理四世。聖維特大教堂的20個禮拜堂中,最著名的就是聖溫瑟拉禮拜堂(Kaple sv. Václava)。話說西元900年,第一個統治波希米亞並在布拉格築起城堡的,就是培密史利德家族,而溫瑟拉國王就是當時的統治者,也是人民心目中的好國王。不幸的是,溫瑟拉國王後來被弟弟波列斯拉夫一世殺害,之後,就被捷克的人民奉為國家的守護神。聖溫瑟拉禮拜堂就是當初埋葬溫瑟拉國王的地點,由於是禮拜捷克的守護神,這個禮拜堂不僅是整個大教堂的膜拜中心,同時也被裝飾得特別華麗。禮拜堂內由各種石頭築成的牆面上,繪著耶穌受難故事與聖溫瑟拉的一生,懸掛而下的華麗吊燈,彷彿是要用閃耀的燈光照亮聖溫瑟拉神聖的一生。
在禮拜堂的西南邊,還有一個通往皇室寶庫的小門,在裡面收藏了波希米亞國王加冕時所戴的王冠與寶器寶石,不過這些稀世珍寶平日是不開放參觀的,只有在特別節日才會公開展示。在主祭台後方的三個禮拜堂,是波希米亞國王的皇室陵寢,在這裡還有一個極度豪華的銀製墓穴,巨大的銀棺上精細的刻畫著天使與聖人的塑像,精巧工藝,令人讚嘆。這就是「聖約翰‧尼伯繆克」 ( Sv. Jan Nepomucký St. John) 主教之墓,是巴洛克建築師艾拉許於1930年運用二十噸銀打造,並裝飾以眾多浮雕木刻。天使把幕簾給拉起,猶如故事般的情結,天使將被丟進河裏的聖約翰托上來。而聖天使手中的那塊盾牌上,紅紅的部位,傳說就是被憤怒的國王割下的舌頭。
聖維特大教堂南側有著巴洛克式風格的鐘塔。鐘塔上有一個相當大的金色窗戶,上方以漆金花草鐵鑄鐵窗雕飾得耀眼非凡,令人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思。
後院的南側是通往舊皇宮(Starý královský palác)的入口。在這裡,可以參觀王國的法庭、覲見宮,以及議事廳。建築於14至15世紀的舊皇宮,相較於在維也納等城市所看到的宮殿,樸實了許多,除了拱廊以特殊的網狀花紋雕飾之外,就沒有太多繁複、令人眼花撩亂的裝飾了。走出舊皇宮,繞過聖喬治修道院,沿著一條坡道緩緩而下,就會來到大名鼎鼎的黃金巷(Zlatá ulička)。
黃金巷之所以得其名,是在16世紀時,這條窄巷被煉金師傅作為避難所。後來到了18世紀,國王將弓箭手和其家眷統一在此居住,而隨著物換星移,黃金巷漸漸成為雜亂無章的「眷村」。後來,哈布斯堡王朝的瑪莉亞泰瑞莎女皇將這邊的木屋改建成為石磚房舍,才改變了眷村雜亂無章的樣貌。到了20世紀初,一位畫家將黃金巷的屋子塗上多彩的顏色,這條靜謐的巷弄還多了一股浪漫的風情,也吸引了許多的藝術家來此居住,更慢慢發展成布拉格著名的工藝街。走進黃金巷的屋子,很難想像裡面的空間竟是如此狹小,有的屋子還設有通往二樓的樓梯,只是那個尺寸簡直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木梯子。看著房子後方的窗戶,幾乎只比氣窗稍微大一點,倚在小小的窗戶旁邊,看著外面的遼闊世界,讓人有種說不出的奇妙感受。在這一排彩色的房子中,22號的藍色小屋子就是卡夫卡(France Kafka)曾經住過的房舍,走進這家現在已是卡夫卡博物館的小房子,令人不禁暗忖:或許是因為身體受到限制反而刺激了思想的空間,讓腦袋裡的創意與靈感源源不絕的湧現,因此成就了偉大的作品。殊不見古今中外很多曠世鉅作都是在困苦的環境下完成的。
教堂的主要入口是位在西側的大門,大門兩側的尖塔裝飾著十四名聖徒的石雕塑像,鐵鑄的大門上,分別描繪著教堂的歷史,以及聖溫瑟拉與亞伯達的傳奇故事。走進教堂,立即會被教堂內的拱廊所震撼,高聳的拱廊在天花板上交織成星狀的圖案,兩旁的彩繪玻璃窗戶引入明亮的陽光,在教堂的中殿上方匯成一抹光暈,營造出神聖又莊嚴的氣氛。教堂中殿兩旁是禮拜不同聖人的二十座禮拜堂,而每個禮拜堂各自有一扇由捷克頂尖藝術家所繪製的彩色玻璃窗。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在左邊第三間禮拜堂,由新藝術大師穆夏所繪的玻璃窗。穆夏巧秒的運用窗戶的窗格,使得每一個窗格中的畫可成一獨立畫作,組合後又形成一幅整體的作品,在變化中同時展露統一的元素,並以其柔和的筆觸與色澤,展現宗教使人心和諧溫暖的氛圍。
聖維特大教堂的正中央有座皇室的陸墓,用鐵欄杆圍起來,當作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的墳墓。斐迪南一世過世於1564年,旁邊還躺著他的老婆,以及他的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an II。而地下室還躺著查理四世。聖維特大教堂的20個禮拜堂中,最著名的就是聖溫瑟拉禮拜堂(Kaple sv. Václava)。話說西元900年,第一個統治波希米亞並在布拉格築起城堡的,就是培密史利德家族,而溫瑟拉國王就是當時的統治者,也是人民心目中的好國王。不幸的是,溫瑟拉國王後來被弟弟波列斯拉夫一世殺害,之後,就被捷克的人民奉為國家的守護神。聖溫瑟拉禮拜堂就是當初埋葬溫瑟拉國王的地點,由於是禮拜捷克的守護神,這個禮拜堂不僅是整個大教堂的膜拜中心,同時也被裝飾得特別華麗。禮拜堂內由各種石頭築成的牆面上,繪著耶穌受難故事與聖溫瑟拉的一生,懸掛而下的華麗吊燈,彷彿是要用閃耀的燈光照亮聖溫瑟拉神聖的一生。
在禮拜堂的西南邊,還有一個通往皇室寶庫的小門,在裡面收藏了波希米亞國王加冕時所戴的王冠與寶器寶石,不過這些稀世珍寶平日是不開放參觀的,只有在特別節日才會公開展示。在主祭台後方的三個禮拜堂,是波希米亞國王的皇室陵寢,在這裡還有一個極度豪華的銀製墓穴,巨大的銀棺上精細的刻畫著天使與聖人的塑像,精巧工藝,令人讚嘆。這就是「聖約翰‧尼伯繆克」 ( Sv. Jan Nepomucký St. John) 主教之墓,是巴洛克建築師艾拉許於1930年運用二十噸銀打造,並裝飾以眾多浮雕木刻。天使把幕簾給拉起,猶如故事般的情結,天使將被丟進河裏的聖約翰托上來。而聖天使手中的那塊盾牌上,紅紅的部位,傳說就是被憤怒的國王割下的舌頭。
聖維特大教堂南側有著巴洛克式風格的鐘塔。鐘塔上有一個相當大的金色窗戶,上方以漆金花草鐵鑄鐵窗雕飾得耀眼非凡,令人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思。
後院的南側是通往舊皇宮(Starý královský palác)的入口。在這裡,可以參觀王國的法庭、覲見宮,以及議事廳。建築於14至15世紀的舊皇宮,相較於在維也納等城市所看到的宮殿,樸實了許多,除了拱廊以特殊的網狀花紋雕飾之外,就沒有太多繁複、令人眼花撩亂的裝飾了。走出舊皇宮,繞過聖喬治修道院,沿著一條坡道緩緩而下,就會來到大名鼎鼎的黃金巷(Zlatá ulička)。
黃金巷之所以得其名,是在16世紀時,這條窄巷被煉金師傅作為避難所。後來到了18世紀,國王將弓箭手和其家眷統一在此居住,而隨著物換星移,黃金巷漸漸成為雜亂無章的「眷村」。後來,哈布斯堡王朝的瑪莉亞泰瑞莎女皇將這邊的木屋改建成為石磚房舍,才改變了眷村雜亂無章的樣貌。到了20世紀初,一位畫家將黃金巷的屋子塗上多彩的顏色,這條靜謐的巷弄還多了一股浪漫的風情,也吸引了許多的藝術家來此居住,更慢慢發展成布拉格著名的工藝街。走進黃金巷的屋子,很難想像裡面的空間竟是如此狹小,有的屋子還設有通往二樓的樓梯,只是那個尺寸簡直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木梯子。看著房子後方的窗戶,幾乎只比氣窗稍微大一點,倚在小小的窗戶旁邊,看著外面的遼闊世界,讓人有種說不出的奇妙感受。在這一排彩色的房子中,22號的藍色小屋子就是卡夫卡(France Kafka)曾經住過的房舍,走進這家現在已是卡夫卡博物館的小房子,令人不禁暗忖:或許是因為身體受到限制反而刺激了思想的空間,讓腦袋裡的創意與靈感源源不絕的湧現,因此成就了偉大的作品。殊不見古今中外很多曠世鉅作都是在困苦的環境下完成的。
天文鐘
舊城廣場最著名的景點天文鐘,它建造於西元1410年,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三古老,並還在計時中的天文鐘。說到天文鐘不得不佩服其設計者-天文學家漢努斯,能夠把它設計得如此精密;傳說由於漢努斯製作的這個天文鐘備受讚譽,布拉格的市議員怕他再為其他城市製作一個類似的鐘,居然把他的眼睛弄瞎了。
1490年再由另一位專家Hanus為大鐘增加哥德式外觀裝飾,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
布拉格天文鐘鐘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乎被納粹的戰火燒毀。1948年鐘被修復,1979年再次修理。根據當地古老的傳說,如果鐘沒有妥善維護,這個城市就會面臨災難。
天文鐘面,代表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顯示各種天文資料。鐘盤上畫著代表地球和天空的背景,並且有四個主要的移動的圓盤,分別是黃道十二宮圓盤,老捷克時間表,太陽和月亮。
天文鐘,大圓圈顯示一天24小時的時間,藍色為白晝,紅色為夜晚;
最外一圈是中古時代的阿拉數字,以一天24小時計算。
最外第二個圈是羅馬字,顯示一般計時方式,以12小時計算。
這個天文鐘最特別之處,除了顯示時間,更準確模擬出地球、太陽月亮間的軌道,鐘面上較小的圓圈則顯示該時間太陽落在哪一個星座。
登上14世紀建造的舊市政廳塔樓,從69.5公呎高的塔頂望下,舊城廣場、提恩教堂近在眼前,是個拍攝百塔之城布拉格絕佳的據點!
布拉格四大城區
拉格市之四大城區,依次為Vltava河西側的城堡區與小城區及河東側的舊城區與新城區:
1.城堡區:包括聖維特大教堂、黃金巷、小區廣場、18世紀重建的巴洛克建築聖尼古拉教堂。連接老城區的查理大橋是東歐現存最古老的石橋,橋兩端有哥德式橋,兩側欄杆上有以宗教故事為題的15座聖像,偶有街頭藝人或民俗藝品賣者吆喝其間。
2.小城區:小城區是當年的德國人區,區內不乏古老建築,尤以巴洛克式教堂為特色,包括建於 1755 年的聖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 / Kostel Sv. Mikuláše)、勝利之後聖母堂和聖多馬教堂等。約翰•列儂牆(Lennon Wall)也位於小城區。小城區是17世紀和18世紀在文藝復興宮殿基礎上修建而成的,走過查理大橋就可以體驗到這裡的繁華景象,如今是很多使館和政府機關所在地。
3.舊城區:老城廣場是布拉格舊城區的中心地帶,老城廣場有許多種稱呼(捷克語: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或譯為舊城廣場,又因其為布拉格最富名氣的廣場,往往被直稱為布拉格廣場。老城廣場立有宗教改革先驅胡斯雕像,常被稱為胡斯廣場。該雕像立於胡斯逝世500周年即1915年7月6日,紀念碑鐫刻著:愛真實、說真實、守衛真實三名言!。廣場周邊有各色各樣風格的建築,包括哥德式建築的泰恩教堂、巴洛克風格的聖尼古拉教堂。另外一熱點就是舊市政廳外牆上著名的天文鐘,如登上舊市政廳的塔樓則可觀看老城全景。廣場鋪滿石板道路,聚集許多觀光客。環繞廣場有許多咖啡廳、禮品店,還有不少街頭藝人在此演出
http://www.m.kralovskacesta.cz/en/tour/prague-castle.html/
4.新城區: 1348年,查理四世創建了布拉格新城,開闢了幾個露天市場,最著名的是瓦茨拉夫廣場,瓦茨拉夫廣場不太像一個廣場,而是像一條狹長的大道,長750米,寬60米。廣場的末端是雄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捷克國家博物館,廣場中心有瓦茨拉夫骑馬雕像,他身披鎧甲、手持長矛、躍馬揚威。這廣場是布拉格新城的商業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此外這裡也是示威、慶典和其他公共集會的傳統地點。1969年1月16日,一名學生楊帕拉(Jan Palach)在瓦茨拉夫廣場自焚,抗議蘇聯在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期間,數十萬群眾在此舉行盛大的示威活動。
第二大的是馬市(Koňský trh),在中世紀,此處曾是馬匹交易市場,1848年更名為Svatováclavské náměstí,其名稱來自波希米亞的主保聖人聖瓦茨拉夫。
1.城堡區:包括聖維特大教堂、黃金巷、小區廣場、18世紀重建的巴洛克建築聖尼古拉教堂。連接老城區的查理大橋是東歐現存最古老的石橋,橋兩端有哥德式橋,兩側欄杆上有以宗教故事為題的15座聖像,偶有街頭藝人或民俗藝品賣者吆喝其間。
2.小城區:小城區是當年的德國人區,區內不乏古老建築,尤以巴洛克式教堂為特色,包括建於 1755 年的聖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Church / Kostel Sv. Mikuláše)、勝利之後聖母堂和聖多馬教堂等。約翰•列儂牆(Lennon Wall)也位於小城區。小城區是17世紀和18世紀在文藝復興宮殿基礎上修建而成的,走過查理大橋就可以體驗到這裡的繁華景象,如今是很多使館和政府機關所在地。
3.舊城區:老城廣場是布拉格舊城區的中心地帶,老城廣場有許多種稱呼(捷克語: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或譯為舊城廣場,又因其為布拉格最富名氣的廣場,往往被直稱為布拉格廣場。老城廣場立有宗教改革先驅胡斯雕像,常被稱為胡斯廣場。該雕像立於胡斯逝世500周年即1915年7月6日,紀念碑鐫刻著:愛真實、說真實、守衛真實三名言!。廣場周邊有各色各樣風格的建築,包括哥德式建築的泰恩教堂、巴洛克風格的聖尼古拉教堂。另外一熱點就是舊市政廳外牆上著名的天文鐘,如登上舊市政廳的塔樓則可觀看老城全景。廣場鋪滿石板道路,聚集許多觀光客。環繞廣場有許多咖啡廳、禮品店,還有不少街頭藝人在此演出
http://www.m.kralovskacesta.cz/en/tour/prague-castle.html/
4.新城區: 1348年,查理四世創建了布拉格新城,開闢了幾個露天市場,最著名的是瓦茨拉夫廣場,瓦茨拉夫廣場不太像一個廣場,而是像一條狹長的大道,長750米,寬60米。廣場的末端是雄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捷克國家博物館,廣場中心有瓦茨拉夫骑馬雕像,他身披鎧甲、手持長矛、躍馬揚威。這廣場是布拉格新城的商業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此外這裡也是示威、慶典和其他公共集會的傳統地點。1969年1月16日,一名學生楊帕拉(Jan Palach)在瓦茨拉夫廣場自焚,抗議蘇聯在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期間,數十萬群眾在此舉行盛大的示威活動。
第二大的是馬市(Koňský trh),在中世紀,此處曾是馬匹交易市場,1848年更名為Svatováclavské náměstí,其名稱來自波希米亞的主保聖人聖瓦茨拉夫。
查理橋
查理橋(Karlův most),自1357年即與您許下邀約,兩旁30座石雕聖者、街頭表演藝人、藝術畫家,令人連流忘還!
1348年查理四世在老城的旁邊建立了布拉格新城(NovéMěsto),並在新城和小城之間建造了查理橋。查理橋上的每一尊石雕像都有其獨特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聖約翰 • 尼伯繆克(sv. Jan Nepomucký)的雕像。尼伯繆克是布拉格的第一位主教,傳說因為他與國王溫瑟拉四世意見相左,再加上王妃向他告解,他卻拒絕向國王透露告解的詳情,因此國王在1393年,將他拋入伏爾塔瓦河中。就在尼伯繆克被拋入河中時,天使的光輝將他托出河面,也因此,在他的塑像上有著一道光圈。幾乎所有逛橋的遊客人都會來摸摸雕像上鑲的銅片,據說,這樣可以保證你的秘密不會外流。至於要摸哪裡呢?看看雕像下方最亮的地方摸就對了。
Vltava (伏爾他瓦)河
伏爾他瓦河(Vltava,德语:Moldau)貫穿布拉格市區,搭乘遊船盡賞兩岸風光,體驗伏爾塔瓦河上布拉格的夢幻氣息,滿城的古蹟,猶如置身於時光幻影絕美的中古世紀中!其次來到遊人如織的舊城廣場,欣賞四週的迷人建築,當然包括那座幾世紀以來忠實報時天文鐘。布拉格:現今人口120萬,面積 497平方公里。整座城市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Karlovy Vary
卡羅維瓦利,Karlovy Vary,Vary就是溫泉之意。卡羅維瓦利是捷克規模最大的溫泉療養地,14世紀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發現。舉目皆是古色古香的建築,充份展現中世紀的貴族華麗風範。此地有許多處噴湧溫泉,還有聞名於世深具療效的間歇泉,據說這兒的泉水中含有40種以上的礦物質,可飲用治病。隨處可見許多觀光客手持各種造型的瓷杯裝盛飲用。Karlovy Vary有許多迴廊,最著名的就是新文藝復興式的米勒溫泉迴廊 Mill kolonade (又稱磨坊温泉迴廊),建于1881年,由124根石柱組成,屋頂上並有12座雕像。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Marianske Lazne
Marianske Lazne瑪麗安斯基溫泉區,Lazne其實就是溫泉療養所的意思。此處優美的景色是詩人、音樂家的最愛。您可倘徉於此幽靜的小城,在這迷人的小鎮可見巴洛克式建築迴廊、精緻的庭園景觀,廊外音樂噴泉更增姿色。奧匈帝國法蘭茲約瑟夫皇帝、音樂家華格納及德國文豪歌德都在此留下足跡。湧流著富含鐵質碳酸物的礦泉水,配合裝修華麗的溫泉迴廊,佐以隨著音樂噴出不同的水柱,這種結合視覺與觸覺的新體驗,帶給遊客無限的享受。旅行社贈送每人溫泉杯乙個,一邊觀賞美麗的溫泉風光,一邊品嚐捷克特有喝的溫泉!溫泉杯是在杯底沿著把手有條通道,溫泉水是用吸的方式進喉嚨,原因聽說是部份富含礦物質的溫泉水會破壞牙齒的琺瑯質,用吸的可以減少溫泉水碰觸牙齒的機率! Grand Hotel Pupp是著名的電影~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Casino rorale)中龐德與薇絲朋在賭局期間下榻的飯店;也是另外一部電影~終極假期(last holiday)大部分場景的拍攝地。同時也是東歐影展的主辦地點。
Cesky Krumlov
Cesky Krumlov(契斯基庫倫洛夫),這地名的意思是河灣中的淺灘,高低不平的草地,事實上這個古城就是被伏爾塔瓦河環繞著,1992年收列UNESCO世界文化遺產,被公認為捷克最美麗的中世紀古鎮。
最早在此地聚居的是一個貴族維特科夫家族的繼承人於西元1250年在此地蓋了城堡及塔樓,他的家族徽章是五葉玫瑰。城堡花園積有11公頃長750M寬150M分為上方花園及下方花圃花園中以一座噴泉為分界是捷克境內最美也是最珍貴的一座噴泉,由維也納的建築師安德烈斯設計建造的,完成於1750年。整座噴泉有許多美麗的雕像點綴著,只可惜原作都被擺在城堡博物館而且UNESCO於1996-98對噴泉進行了修復。城堡是指色彩繽紛的高塔是城堡區最古老的一部分,塔上是眺望小鎮全景的最佳位置,絕對值得爬上147階樓梯登高眺望。
舊城區的巷弄中,有數不清各式各樣的商店,像是琳瑯滿目的木造玩具、晶瑩剔透的波希米亞水晶製品等,是選購特色紀念品的好地方,穿梭其間讓人流連忘返。
維第格王朝在此興建的美麗城堡,其建築、街道、教堂、要塞等散發出濃郁的古典氣息,令人發思古幽情。在這溫馨迷人的城鎮,閒情慢步在舊城廣場、粉牆紅瓦小巷,如同墜入歷史歲月的時光洪流!
http://www.castle.ckrumlov.cz/docs/en/zamek_oinf_sthrza.xml

最早在此地聚居的是一個貴族維特科夫家族的繼承人於西元1250年在此地蓋了城堡及塔樓,他的家族徽章是五葉玫瑰。城堡花園積有11公頃長750M寬150M分為上方花園及下方花圃花園中以一座噴泉為分界是捷克境內最美也是最珍貴的一座噴泉,由維也納的建築師安德烈斯設計建造的,完成於1750年。整座噴泉有許多美麗的雕像點綴著,只可惜原作都被擺在城堡博物館而且UNESCO於1996-98對噴泉進行了修復。城堡是指色彩繽紛的高塔是城堡區最古老的一部分,塔上是眺望小鎮全景的最佳位置,絕對值得爬上147階樓梯登高眺望。
舊城區的巷弄中,有數不清各式各樣的商店,像是琳瑯滿目的木造玩具、晶瑩剔透的波希米亞水晶製品等,是選購特色紀念品的好地方,穿梭其間讓人流連忘返。
維第格王朝在此興建的美麗城堡,其建築、街道、教堂、要塞等散發出濃郁的古典氣息,令人發思古幽情。在這溫馨迷人的城鎮,閒情慢步在舊城廣場、粉牆紅瓦小巷,如同墜入歷史歲月的時光洪流!
http://www.castle.ckrumlov.cz/docs/en/zamek_oinf_sthrza.xml
百水公寓
百水公寓為藝術怪傑~Friedrich Stowasser(百水先生)的精心傑作,建於1977~1986年,維也納人稱之為『古怪屋』或『保齡球木瓶房子』。百水先生以不墨守成規聞名,他的名言是「直線是惡魔的工具」。
他擅長以大膽繽紛的色彩及不規則的線條設計建築,百水公寓的每根柱子都是奇形怪狀,每一家的牆壁都不一樣,彩色磁磚不規則的拼貼,每一層樓都漆上不同的顏色,窗戶不規則,大小不一,連前方廣場的地面也凹凸不平,他利用不規則幾何形狀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建築,令人見了匪夷所思,卻又讚不絕口!
他擅長以大膽繽紛的色彩及不規則的線條設計建築,百水公寓的每根柱子都是奇形怪狀,每一家的牆壁都不一樣,彩色磁磚不規則的拼貼,每一層樓都漆上不同的顏色,窗戶不規則,大小不一,連前方廣場的地面也凹凸不平,他利用不規則幾何形狀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建築,令人見了匪夷所思,卻又讚不絕口!
相對於正正方方的建築,如此具有特色的建築在維也納的街頭顯得特別突出。此外百水先生強調自然與人共生,他把對自然的崇敬,落實在生活的角落。屋外樹木枝條不多加修剪,原本就繽紛雜雜成的百水公寓又多添一分天然的色彩。
St. Stephansdom
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sdom位於維也納舊市街中心,原為羅馬式建築曾兩度毀於大火,十四世紀以後,將教堂改建為哥德式建築,直至十五世紀中葉歷時300年才完工。十七世紀時曾遭土耳其人炮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遭聯軍轟炸破壞,戰後再度修復成為今日的規模,教堂屋頂貼滿菱形彩色琉璃瓦,尖塔高達137公尺,是維也納的象徵。地下室是奧地利皇帝的地下陵墓。聖史蒂芬大教堂前就是廣場,附近是商店街包括兩家斯華洛士奇水晶飾品。
Hofburg
霍夫堡宮(德語:Hofburg)霍夫堡宮曾是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冬宮。(夏宮是Schloss Schönbrunn美泉宮)。目前是奧地利總統官邸。

霍夫堡反映這7世紀以來的風格轉變,因為每位統治者都會進行擴建,新增的建築多是反映當時流行的樣式,所以在霍夫堡可看到歲月流變的軌跡。自1275年至1913年間,經過多次修建、重建,才演變成現在這個由18個翼、19個庭院和2500個房間構成的深宮,外觀呈新古典主義風格。霍夫堡可分為舊王宮、宰相宮、亞梅麗亞宮、新王宮、英雄廣場、國立圖書館、騎馬學校,茜茜公主博物館等。舊皇宮是1723年興建的巴洛克式建築,正中間是米謝爾門,有四個雕像。新皇宮(Neue Burg)建於1881年氣派非凡,宮前為英雄廣場(Helden-Platz) ,騎馬聳立的雕像是19世紀時擊潰土耳其的英雄-歐根(Prince Eugene)親王,對面則是成功抵禦拿破倫的卡爾大公爵。
Belvedere
貝維帝爾宮Belvedere位於舊市區東南角普林茲.歐伊建大道Prinz Eugen-Str 旁平緩斜丘,分為上宮及下宮。上宮左右對稱的外觀現為十九、二十世紀繪畫館;下宮以飾有壁畫的MauorSaal最為華麗壯觀,現已成為巴洛克美術館。它是奧地利偉大的軍事家歐根親王的夏宮。這位同時也是腓特烈大帝(Fredrich the Great)老師的將領,1683年帶領奧國軍隊,和法王路易十四的法軍,共同在Blenheim擊退了入侵歐洲的土耳其軍隊,締造光輝的西班牙勝戰 (Spanish Succession)。為了犒賞這位將領的功績,奧皇在Belvedere的下宮建成後 (建於1714~1716),又賜建了Belvedere的上宮 (建於1721~1723),使一介諸侯的夏宮規模直逼帝王家。這兩幢由建築師Lukas von Hildebrandt所設計的宮室, 隔著一座廣大的花園相對,均是巴洛克式的華麗建築。Eugene家族居處的下宮,目前成為奧地利巴洛克藝術館 (The Museum of Austrian Baroque); 而當年做為宴會場所的上宮,今天有時仍被奧國政府當成宴請國賓的所在,不過更重要的是此地收藏19、20世紀奧地利著名畫家作品,包括Gustav Klimt、Kokoschka、Boeckl、Egon Schiele......等。
Schloss Schonbrunn
熊布朗宮Schloss Schonbrunn」,由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a所建成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典雅優美的巴洛克風格建築,所有建築外牆都塗上黃色,是哈布斯堡皇室的夏宮,自從1749年完成後,是哈布斯堡王室最鍾愛的避暑的行宮。後花園是寬廣的庭園,有大型溫室,即使在冬天也能看到東南亞的植物,庭園內還有動物園區。熊布朗宮~亦稱《麗泉宮》,因Schoner Brunnen(意為Beautiful Fountain)。宮內擁有1,441個房間,但目前只開放45間可供參觀,其中有瑪麗.安東奈小時住過的房間及莫札特6歲時彈鋼琴的房間、佛郎茲Franz Josef的臥室等....。內部大量的鍍金裝飾、波希米亞的水晶吊燈和瓷磚、壁爐營造出奢華的巴洛克式風格。佛郎斯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匈牙利國王生於熊布朗堡與皇后伊利莎白(茜茜)結婚後居住於此宮內。熊布朗宮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無可比擬的建築之美,已被聯合國登列為世界遺產保護。
Salt Mine Hallstatt
Salt Mine
一般住在海邊國度的人,大概都認為鹽就是取自於海水,然而去到德國參觀鹽礦開採才知道其實山裡面也有鹽,而且就世界鹽的總產量,岩鹽占41%還遠高於海鹽的26%。
一般住在海邊國度的人,大概都認為鹽就是取自於海水,然而去到德國參觀鹽礦開採才知道其實山裡面也有鹽,而且就世界鹽的總產量,岩鹽占41%還遠高於海鹽的26%。
>
奧地利Salzkammergut地區鹽礦的形成是在人類還沒出現之前,當地是個靠海的瀉湖,海水經長期的滯留、沈積,後來海水蒸發留下了鹽的結晶,就像死海逐漸乾涸掉一樣,最後再經阿爾卑斯山的版塊造山運動後逐漸形成混有砂礫的鹽層。根據考証,早在史前時代,Salzkammergut當地居民就發現利用岩層中的白色礦物,將肉類、蔬菜長期保存過冬,同時讓食物變得更美味。當地人利用石斧藤簍採礦,到了青銅器時代的塞爾特人,則採用各種鐵器開採,這些都是哈修塔特文化遺產。

由於人工採礦耗時費力,經過先人的智慧,由人工慢慢演進並研發成各種機械開採。由於鹽洞很深,地層壓力封閉了任何裂縫。此外,鹽洞的上下幾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溫差,可使鹽水保持迴圈流動,有利於保持鹽水品質。後來演進至利用鹽溶於水的特性,在地表打入二根一長一短的水管,長管打入水,當鹽溶於水之後飽和食鹽水會沿著短管溢出,而鹽層內較重的雜質直接沈入鹽水湖底,抽出的鹽水再經過濾精製成鹽。哈修塔特鹽礦洞穴,是採用“水溶技術”,即用清水將鹽溶解並將鹽洞加工成巨型圓柱狀“地下儲油罐”。
Salzkammergut鹽湖區的鹽洞由奧地利中部的阿爾卑斯山脈所環抱,是塞爾特文明發祥之源。 (Dachstein Caves, Salzwelten Hallstatt ) 哈修塔特鹽礦是當時的國王以Dachstein(克莉絲汀娜)皇后名字(西元1719)命名。當鹽岩開採殆盡後,奧地利當局規劃成礦坑博物館。
奧地利Salzkammergut地區鹽礦的形成是在人類還沒出現之前,當地是個靠海的瀉湖,海水經長期的滯留、沈積,後來海水蒸發留下了鹽的結晶,就像死海逐漸乾涸掉一樣,最後再經阿爾卑斯山的版塊造山運動後逐漸形成混有砂礫的鹽層。根據考証,早在史前時代,Salzkammergut當地居民就發現利用岩層中的白色礦物,將肉類、蔬菜長期保存過冬,同時讓食物變得更美味。當地人利用石斧藤簍採礦,到了青銅器時代的塞爾特人,則採用各種鐵器開採,這些都是哈修塔特文化遺產。
由於人工採礦耗時費力,經過先人的智慧,由人工慢慢演進並研發成各種機械開採。由於鹽洞很深,地層壓力封閉了任何裂縫。此外,鹽洞的上下幾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溫差,可使鹽水保持迴圈流動,有利於保持鹽水品質。後來演進至利用鹽溶於水的特性,在地表打入二根一長一短的水管,長管打入水,當鹽溶於水之後飽和食鹽水會沿著短管溢出,而鹽層內較重的雜質直接沈入鹽水湖底,抽出的鹽水再經過濾精製成鹽。哈修塔特鹽礦洞穴,是採用“水溶技術”,即用清水將鹽溶解並將鹽洞加工成巨型圓柱狀“地下儲油罐”。
Salzkammergut鹽湖區的鹽洞由奧地利中部的阿爾卑斯山脈所環抱,是塞爾特文明發祥之源。 (Dachstein Caves, Salzwelten Hallstatt ) 哈修塔特鹽礦是當時的國王以Dachstein(克莉絲汀娜)皇后名字(西元1719)命名。當鹽岩開採殆盡後,奧地利當局規劃成礦坑博物館。
Nationalpark Berchtesgaden
Nationalpark Berchtesgaden成立於1978年,位於德國巴伐利亞邦(Bayern)東南角,與奧地利薩爾斯堡邦(Bundesland Salzburg)相鄰,距莫尼黑166KM,屬於阿爾卑斯山系,佔地約210平方公里,幅員廣闊超過貝西特斯加登省(Berchtesgaden land)總面積的二分之一。國家公園成立之目標即是留給大自然自我發展的空間,因此貝西特斯加登國家公園應用了分區管理的概念,核心保護區(Kernzone, Core Zone)完全不加以人為干涉,讓森林以自然的方式成熟、老化、傾倒後,再靠自己的力量更新。而在維護區(Pflegezone, Activity Zone)則維持傳統的土地利用及生產方式,所以在國王湖的周邊還維持著傳統的捕魚方式,以及無汙染的船運。漁夫在如詩如畫的國家公園美景中撒開漁網的畫面就夠吸引人了。Königssee(國王湖)澄澈翠綠,是貝西特斯加登國家公園核心,在此可以用心靈傾聽國王湖優美的協奏曲;或以步伐慢慢欣賞上湖(Obersee)秀麗的地質史。此國家公園以一望無際的森林、高聳入雲的群峰而聞名,西側是著名的德國第二高峰瓦茲曼山群(Watzmann)(2713m),東側為哈根山群(Hagengebirg),南側是史丹訥斯梅爾山群(Steinernes Meer),國王湖在群山環抱下,只有沖積扇上的薰瑙(schönau a. Königssee)是唯一地勢較緩的出入口,也是從前國王湖周邊區域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
Königssee
Königssee(國王湖) 國王湖位於德國與奧地利邊界,被阿爾卑斯山脈環抱。它是在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由冰川形成,長7,700米,最寬處約1,700米,面積5,218平方米,湖水容量511,785,000立方米,平均水深98.1米,最深處190米,是德國最深的湖泊。國王湖其實與「國王」(König)無關,因為巴伐利亞地區一直到1806年才由約瑟夫一世(Maximilian I Joseph)建立巴伐利亞王國,在這之前貝西特斯加登一直是由獨立的領主所統治,因此國王湖的由來可以溯及到領主貴族的姓氏「Kuno」,而國王湖一直到1810年之前都被稱為kunigsee。
歷史上,貝西特斯加登地區一直帶著美麗與哀愁,由於這地區特有的自然資源―岩鹽礦、木材等,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200年前才真正歸巴伐利亞王國統治。國王湖以其清澈的湖水而聞名,湖水呈現翡翠綠色,清澈見底,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它被認為是德國最乾淨和最美麗的湖泊。主要原因:
1.1909年起,只有電動船、手划船和腳踏船才被允許在湖中航行,
2.1980年起湖邊的居民開始使用污水管道處理生活廢水,
3.國王湖的周邊與上游沒有農業或工業運作,
4.周邊山壁皆為岩壁不會因雨水而沖刷,
5.湖水來自高山雪水或雨水。
到國王湖一般都會乘電動船遊湖,遊湖的一個特別節目是「山谷回音」,當電動船行駛到距聖巴多羅買教堂一半航程的時候,船長會停船,在險峻的群山間的湖面上吹起喇叭,產生多重的回聲。船長吹完喇叭還會拿著帽子繞船一周依旅客意願賞個小費。
國王湖被Watzmannz等連綿高聳的峭壁所圍繞,傳說佔有此區的貴族領主家族殘暴不仁,讓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因而觸怒了天神,天神一怒之下,將領主、夫人及他的七名子女變成了高聳的峭壁,讓他們永遠對著清澈如鏡的國王湖映照出的模樣,懺悔他們在人間的所作所為!國王湖的地標是聖巴多羅買禮拜堂(St. Bartholomä)。此教堂坐落在國王湖西岸中段半島上,小而別緻,以其特別造型而出名,紅色圓穹頂呈洋蔥型。禮拜堂始建於12世紀,16世紀開始發展成為巴洛克風格。禮拜堂的名字取自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巴多羅買,他被認為是當地阿爾卑斯山裡農民和擠奶工人的主保聖人。
除了湖水清澈之外,國王湖四季有著不同的美景,春天因為冬雪初融,水量豐沛而有飛瀑,夏季則有滿山的綠樹,與翠綠的湖水相輝映,由於環境清優,很早就成為王室鍾愛駐足之處。據說希特勒也十分喜愛國王湖的美景,因此,希特勒的手下還特地選在附近尖石山(Kehlstein)設立「鷹巢」行館(Kehlsteinhaus or Eagle's Nest),作為希特勒50歲的賀禮。
真正有著遺世獨立之美的是國王湖的上湖—Obersee。但冬季時,船只有開到 St Bartholoma禮拜堂,並沒有開到Salet。夏季(4/28以後)由國王湖碼頭搭船可至終點站Salet,下船後需步行至奧伯湖(Obersee),這一段路很漂亮,沿途會有一些小森林小河流,因此在這小徑上散步非常舒適,慢慢走約15分鐘便可見到美麗的Obersee。如再沿著Obersee湖泊走至Obersee湖對岸的小房子約1小時, 還可以到小房子喝杯現擠鮮牛奶,並可由小房子再往上走至略特巴賀瀑布 (Rothbach Wasserfall),這段路要多估40分鐘以上。
國王湖中裡生長著很多鱒魚,當地居民將魚腌製後食用,是當地的一個特產。夏季教堂邊的餐廳,會提供遊客煙燻淡水鱒魚。
歷史上,貝西特斯加登地區一直帶著美麗與哀愁,由於這地區特有的自然資源―岩鹽礦、木材等,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200年前才真正歸巴伐利亞王國統治。國王湖以其清澈的湖水而聞名,湖水呈現翡翠綠色,清澈見底,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它被認為是德國最乾淨和最美麗的湖泊。主要原因:
1.1909年起,只有電動船、手划船和腳踏船才被允許在湖中航行,
2.1980年起湖邊的居民開始使用污水管道處理生活廢水,
3.國王湖的周邊與上游沒有農業或工業運作,
4.周邊山壁皆為岩壁不會因雨水而沖刷,
5.湖水來自高山雪水或雨水。
到國王湖一般都會乘電動船遊湖,遊湖的一個特別節目是「山谷回音」,當電動船行駛到距聖巴多羅買教堂一半航程的時候,船長會停船,在險峻的群山間的湖面上吹起喇叭,產生多重的回聲。船長吹完喇叭還會拿著帽子繞船一周依旅客意願賞個小費。
國王湖被Watzmannz等連綿高聳的峭壁所圍繞,傳說佔有此區的貴族領主家族殘暴不仁,讓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因而觸怒了天神,天神一怒之下,將領主、夫人及他的七名子女變成了高聳的峭壁,讓他們永遠對著清澈如鏡的國王湖映照出的模樣,懺悔他們在人間的所作所為!國王湖的地標是聖巴多羅買禮拜堂(St. Bartholomä)。此教堂坐落在國王湖西岸中段半島上,小而別緻,以其特別造型而出名,紅色圓穹頂呈洋蔥型。禮拜堂始建於12世紀,16世紀開始發展成為巴洛克風格。禮拜堂的名字取自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巴多羅買,他被認為是當地阿爾卑斯山裡農民和擠奶工人的主保聖人。
除了湖水清澈之外,國王湖四季有著不同的美景,春天因為冬雪初融,水量豐沛而有飛瀑,夏季則有滿山的綠樹,與翠綠的湖水相輝映,由於環境清優,很早就成為王室鍾愛駐足之處。據說希特勒也十分喜愛國王湖的美景,因此,希特勒的手下還特地選在附近尖石山(Kehlstein)設立「鷹巢」行館(Kehlsteinhaus or Eagle's Nest),作為希特勒50歲的賀禮。
真正有著遺世獨立之美的是國王湖的上湖—Obersee。但冬季時,船只有開到 St Bartholoma禮拜堂,並沒有開到Salet。夏季(4/28以後)由國王湖碼頭搭船可至終點站Salet,下船後需步行至奧伯湖(Obersee),這一段路很漂亮,沿途會有一些小森林小河流,因此在這小徑上散步非常舒適,慢慢走約15分鐘便可見到美麗的Obersee。如再沿著Obersee湖泊走至Obersee湖對岸的小房子約1小時, 還可以到小房子喝杯現擠鮮牛奶,並可由小房子再往上走至略特巴賀瀑布 (Rothbach Wasserfall),這段路要多估40分鐘以上。
國王湖中裡生長著很多鱒魚,當地居民將魚腌製後食用,是當地的一個特產。夏季教堂邊的餐廳,會提供遊客煙燻淡水鱒魚。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Salzburg
Salzburg薩爾斯堡:
莫札特的故居就在Getreidegasse(蓋特萊德巷)9號,這條街道已闢為行人徒步區,兩側商店櫥窗琳瑯滿目,如抬頭往上看,每家的鑄鐵招牌都很獨特而有創意。就連麥當勞也入境隨俗,捨棄它的大招牌而掛了一個鑄鐵看板。
米拉貝爾宮採巴洛克風格,模仿義大利和法國宮殿,由總主教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於1606年為他的情婦Salome Alt而建。幾何對稱的花園內,設有四組神話主題的雕塑:埃涅阿斯、赫剌克勒斯、帕里斯和普路同,為義大利雕塑家Ottavio Mosto的作品。後花園有華麗噴泉、綠藤盤繞拱道和繽紛花草的世界,種植著迷人的鬱金香和番紅花。
德语Salzburg就是『鹽的城堡』,因此地擁有大量的鹽礦,自古以來就非常的富裕,西元八世紀獲准設立大主教,從此薩爾茲堡大主教就兼具當地政治及宗教的領袖地位。
莫札特的故居就在Getreidegasse(蓋特萊德巷)9號,這條街道已闢為行人徒步區,兩側商店櫥窗琳瑯滿目,如抬頭往上看,每家的鑄鐵招牌都很獨特而有創意。就連麥當勞也入境隨俗,捨棄它的大招牌而掛了一個鑄鐵看板。
Schloss Mirabell:
米拉貝爾宮採巴洛克風格,模仿義大利和法國宮殿,由總主教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於1606年為他的情婦Salome Alt而建。幾何對稱的花園內,設有四組神話主題的雕塑:埃涅阿斯、赫剌克勒斯、帕里斯和普路同,為義大利雕塑家Ottavio Mosto的作品。後花園有華麗噴泉、綠藤盤繞拱道和繽紛花草的世界,種植著迷人的鬱金香和番紅花。
電影《真善美》的一些場景就是在這裡拍攝的。電影中,瑪麗亞在這裏帶著七個小孩,圍繞著噴泉歌舞,場景的最後一幕,小朋友將通往玫瑰山的階梯當成音階,隨著樂音上下跳躍,並唱出膾炙人口的「Do-Re-Mi」。此外,米拉貝爾意思是「驚人地美麗」,花園裡飛馬雕像水池是當地人非常喜歡的結婚場所。
Hohenwerfen:
此要塞建造的歷史是要追溯到900多年前大主教與教皇之間的爭鬥,薩爾斯堡大主教Gebhart,1077年在他的領地上建造了Hohenwerfen和Friesach城堡,Gebhart防禦工事的擴張直到Konrad I (1160 - 1147)時期才暫時完成。15,16世紀匈牙利戰爭和農民戰爭的騷亂時期,薩爾斯堡州也被捲入,大主教躲到城堡避難,就在這個時期擴建了城堡主建築、軍械庫和糧倉。Leonhard von Keutschach (1495 - 1519)時期繼續擴大城堡,直至現在其外觀大體上仍保持了那時的原貌,城堡的內部裝飾的富麗堂皇,複雜的哥德式木雕和裝飾畫被點綴在金色大廳和金色房間中,這是現今中歐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堡。
此要塞建造的歷史是要追溯到900多年前大主教與教皇之間的爭鬥,薩爾斯堡大主教Gebhart,1077年在他的領地上建造了Hohenwerfen和Friesach城堡,Gebhart防禦工事的擴張直到Konrad I (1160 - 1147)時期才暫時完成。15,16世紀匈牙利戰爭和農民戰爭的騷亂時期,薩爾斯堡州也被捲入,大主教躲到城堡避難,就在這個時期擴建了城堡主建築、軍械庫和糧倉。Leonhard von Keutschach (1495 - 1519)時期繼續擴大城堡,直至現在其外觀大體上仍保持了那時的原貌,城堡的內部裝飾的富麗堂皇,複雜的哥德式木雕和裝飾畫被點綴在金色大廳和金色房間中,這是現今中歐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堡。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St. Wolfgang
Salzkammergut是奧地利著名的度假區。區內有七十幾個冰河湖泊,其中Wolfgangsee、Hallstattersee、Mondsee、Attersee及Traunsee等有如明珠般點亮了翠綠的山谷。這裡美麗的湖泊和山脈,是最佳的水上運動、登山、露營、自行車、騎馬和高爾夫等休閒勝地。 Wolfgangsee曾經冰河時期的切割,最深處可達114公尺,湖面會隨著季節不同呈現藍或綠,周圍被茂密的林帶、高山群環抱,湖面倒映著陡峭的山壁。此湖區在1997年UNESCO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聖沃夫岡鎮是聖沃夫岡湖北岸規模最大、人口約兩千多人的城鎮,聖沃夫岡鎮和沃夫岡湖因一位名叫沃夫岡(Wolfgang)的聖人而得名。傳說西元972年聖誕節期間,沃夫岡來到此地,有一天他聽到神諭令他用手擲斧,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建一座教堂。沃夫岡依據神諭,建了“聖沃夫岡教堂”(Pfarrkirche St. Wolfgang)。這座原羅馬式教堂,於1429年遭遇火災被燬,1430年重建時改為哥德式,1477年完工。當地人至今仍堅信,只要虔誠在教堂裡對聖人參拜,心中的願望就可實現。教堂外面有手持斧頭權杖及手捧教堂的雕像,正是聖人沃夫岡。湖邊的白馬飯店(The White Horse Inn)(Weisses Roessl)是鎮上最著名的四星級旅館,此飯店因輕歌劇《白馬飯店》而聲名大噪。
此外,夏夫堡的山頂有極佳的視野,“真善美”電影中瑪麗亞帶著孩子們野餐的場景,就在夏夫堡的山頂草原拍攝的。
聖沃夫岡鎮是聖沃夫岡湖北岸規模最大、人口約兩千多人的城鎮,聖沃夫岡鎮和沃夫岡湖因一位名叫沃夫岡(Wolfgang)的聖人而得名。傳說西元972年聖誕節期間,沃夫岡來到此地,有一天他聽到神諭令他用手擲斧,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建一座教堂。沃夫岡依據神諭,建了“聖沃夫岡教堂”(Pfarrkirche St. Wolfgang)。這座原羅馬式教堂,於1429年遭遇火災被燬,1430年重建時改為哥德式,1477年完工。當地人至今仍堅信,只要虔誠在教堂裡對聖人參拜,心中的願望就可實現。教堂外面有手持斧頭權杖及手捧教堂的雕像,正是聖人沃夫岡。湖邊的白馬飯店(The White Horse Inn)(Weisses Roessl)是鎮上最著名的四星級旅館,此飯店因輕歌劇《白馬飯店》而聲名大噪。
此外,夏夫堡的山頂有極佳的視野,“真善美”電影中瑪麗亞帶著孩子們野餐的場景,就在夏夫堡的山頂草原拍攝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