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Salt Mine Hallstatt

Salt Mine
一般住在海邊國度的人,大概都認為鹽就是取自於海水,然而去到德國參觀鹽礦開採才知道其實山裡面也有鹽,而且就世界鹽的總產量,岩鹽占41%還遠高於海鹽的26%。
>
奧地利Salzkammergut地區鹽礦的形成是在人類還沒出現之前,當地是個靠海的瀉湖,海水經長期的滯留、沈積,後來海水蒸發留下了鹽的結晶,就像死海逐漸乾涸掉一樣,最後再經阿爾卑斯山的版塊造山運動後逐漸形成混有砂礫的鹽層。根據考証,早在史前時代,Salzkammergut當地居民就發現利用岩層中的白色礦物,將肉類、蔬菜長期保存過冬,同時讓食物變得更美味。當地人利用石斧藤簍採礦,到了青銅器時代的塞爾特人,則採用各種鐵器開採,這些都是哈修塔特文化遺產。

由於人工採礦耗時費力,經過先人的智慧,由人工慢慢演進並研發成各種機械開採。由於鹽洞很深,地層壓力封閉了任何裂縫。此外,鹽洞的上下幾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溫差,可使鹽水保持迴圈流動,有利於保持鹽水品質。後來演進至利用鹽溶於水的特性,在地表打入二根一長一短的水管,長管打入水,當鹽溶於水之後飽和食鹽水會沿著短管溢出,而鹽層內較重的雜質直接沈入鹽水湖底,抽出的鹽水再經過濾精製成鹽。哈修塔特鹽礦洞穴,是採用“水溶技術”,即用清水將鹽溶解並將鹽洞加工成巨型圓柱狀“地下儲油罐”。
Salzkammergut鹽湖區的鹽洞由奧地利中部的阿爾卑斯山脈所環抱,是塞爾特文明發祥之源。 (Dachstein Caves, Salzwelten Hallstatt ) 哈修塔特鹽礦是當時的國王以Dachstein(克莉絲汀娜)皇后名字(西元1719)命名。當鹽岩開採殆盡後,奧地利當局規劃成礦坑博物館。
參觀Dachstein Caves鹽洞可搭乘纜車,當纜車高度上升,湖區全景映在眼前,走出纜車站,選擇左邊石梯往林間的小徑,林間小經除了鬱鬱蒼松森森浴外,還有史前的塞爾特人遺跡及墓地以及礦山守護神芭芭拉的紀念亭。如果不搭纜車,也可以從半山腰上的停車場尋著古人的腳步逐梯而上,這條古道即採礦步道。到達鹽洞後,必須先購票,進入礦坑前每一位遊客必需先換上綠色礦工裝。入口處旁是一根根由筆直樹幹挖空後形成的輸水管,管子的一端管口口徑大,對側端管口則內縮,設計成可以將前後水管組合成輸水道,另一旁則是介紹粗鹽的淬取過程。礦坑內,設有電影室介紹鹽坑歷史及採礦的過程,讓遊人加深對鹽洞的了解;還有一個地下鹽湖,水平如鏡,有鐘乳石伸延近水面,瑰麗精美。此外,遊客還可參觀原來鹽礦工人的宿舍“鹽礦工之屋”、展示著挖掘出的衣服及採岩鹽的工具的博物館等景點。礦坑內抽出的空氣中夾帶濕冷鹽味,用木樁支撐的坑洞內,白色結晶鹽泛滿整個岩壁表面,在燈光的照映下亮晶晶的,克莉絲汀娜皇后鹽坑,全長達二十六公里,愈到坑道深處,岩壁呈現泛紫紅色,在火光下燈影搖曳,更使這趟旅程增添神秘氣氛。接著來到另一個下滑道,必須利用滑梯通達下一個解說點,於是遊客一個接著一個坐在呈凸字型的滑道往下滑,這時才了解換穿礦工衣是避免磨破自己的褲子。溜的時候要注意手、腳都要騰空,如果愈害怕而用腳煞車就愈容易受傷或跌倒。行程解說,首先是太古時代海水乾涸到鹽層的形成、再來是挖礦的歷史變遷,從史前時代的石斧竹簍到青銅器時代塞爾特人的青銅鎬及獸皮背籠遺跡,到現今利用泉水打入地底鹽層造成鹽水湧出的岩鹽採集法,從古至今的技術進展,利用電影幻燈片語音解說,無論配樂或影片所營造出的氣氛,很容易讓人隨著劇情融入時空洪流中。現場佈置實體大小人偶來還原當時史前時代岩鹽採掘的展示,還有考古學家在整理鹽坑時發現的木乃伊(Man in salt),原來這位礦工,在挖掘岩鹽時,發生意外,被崩落的巨石壓死,偏偏此地鹽份濃厚,年久後成為一具人乾,其所遺留下來採掘器具及失事現場變成為現今的珍貴遺蹟。接著又來到另一座更長的滑梯,當你快速滑下時會有相機拍照,供給旅客購買做紀念,到來終點處更有下滑時的時速顯示器。最後來到了一座平靜地底湖,要不是解說員將小石頭丟入湖中,整個湖面靜的會讓人以為是個乾的岩石。接著是一段以漫畫形態訴說塞爾特人當時的生活影片,由打獵回家到利用鹽來保存食物過冬,影片由地底湖的左邊慢慢演示到另一端,鏡面般的湖面將紀錄片倒映演繹一次,如夢如幻,讓人不知該是看石壁上的影像還是要看湖面上的倒影,真是別出心裁的設計。解說員告訴我們所站的地方正是昔日地底鹽湖的湖面上,上層融解後的雜質掉落並堆績成腳下踩的地面,少部份有些就是尚未融解的鹽礦,湖洞頂端由上而下的石柱則是以前鹽礦融解後所留下來的鹽柱。導覽行程結束後,搭乘淺褐色構造相當簡單的「跨座式」小火車,就是車體安置一根木條,底下裝輪子,乘客一個捱著一個跨坐著。在整個礦坑行程中,有幾處播放影片和專人講解的地方,影片是以戲劇的方式呈現鹽礦的開採歷史,和大主教的生平,非常有趣,可說是寓教於樂,還看到礦坑的守護神,充分體會採礦的盎然古意及難忘的刺激經驗。
此外,德國境內Bad Reichenhall 也有鹽礦即Salt Mine Berchtesgaden,此礦坑離國王湖僅15分鐘車程。一般旅行團因動線考量均會安排參觀此礦坑。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是阿爾卑斯山腳下得奧邊境的小鎮。Berchtesgaden Salt Mine的鹽洞,有500年採鹽礦歷史。此礦坑開採於1517年,當時發現地下有豐富含鹽岩層後,發展出以水洗方式將溶鹽以管子輸送到Bad Reichenhall,然後再加以精煉而成食鹽。由於鹽在當時非常值錢,有「白金」之稱,故當時給小鎮帶來財富與繁榮。如今老礦坑的風華不再,卻以另一種方式綻放光芒。
旅客換上傳統礦工服裝後,排隊坐小火車,鑽入一條又黑又窄的地道,穿過漆黑的洞穴後,來到一條112呎長的木造滑梯前。礦坑內最有趣的應該就是木滑梯Mega-Slide,總共有兩段,因為以前沒有電梯,為了很快的到達更底層,用木滑梯比較快。兩三人一組從這條筆直高聳的滑梯俯衝下去,滑至最底深處,幾秒之間如玩雲霄飛車般驚險刺激。接著,在幽深的坑洞裡感受老礦場的特殊氣味。礦坑內的採礦機具仍一應俱全,除了沒有礦工在此繁忙奔走外,幾乎皆如舊時模樣。而最獨特的體驗,就是在實際的礦坑以雷射光模擬將水注入坑內, 經過一段時間把鹽溶入後, 再將鹽水抽出來萃取的過程. 接著搭電動船悠悠晃過如足球場般大的鹽水池,這座水池是高濃度的鹽水池, 據說比死海的濃度還高, 可以讓人輕鬆地浮起來. 但這鹽水看起來非常清澈平靜, 直可當鏡子來用。一開始感覺寧靜無聲而幽暗深邃,當電動船啟動後,湖邊的燈光五顏六色地映照在水面上,配合鹽洞所發出的聲音,帶來奇幻感覺,上岸後有三種不同濃度的鹽水讓遊客體驗。
此外礦坑內有一個礦洞小博物館,館內展出有關礦鹽對健康的影響介紹。鹽礦內還設計有很多不同活動,如「地下爆炸」表演,讓人看到礦工如何在山中進行爆炸,具體瞭解採礦過程。這兒亦會定期舉行音樂演奏,或來頓Dinner Sole「地底晚餐」,在鹽礦內享受美食,絕對別有一番滋味。讓遊客留下關於貝希特斯加登的獨特記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