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食物捷克人嗜食肉類,水果蔬菜較少。捷克的國菜,可以說就是烤豬肉了。捷克人常吃knedliky,也就是麵皮包肉餡的洋水餃,配上東歐人特愛的酸白菜及沾醬。甜甜圈、蘋果派和包水果的捷克餃子,是一般常吃的甜點。捷克人嗜酒,當地釀製的皮耳森啤酒相當知名。另外,摩拉維亞地區的葡萄酒也相當不錯。台灣人過年吃魚有年年有餘的意思,特別吃鯧魚表示昌盛又有餘。捷克人聖誕節前夜也有吃魚的習俗,他們吃鯉魚並認為鯉魚能帶來好運和財富。因此,聖誕節前,捷克人將會吃掉上百萬條鯉魚。此外煙囪捲也常見於觀光區。
捷克是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由布拉格大學教授胡斯(Jan Hus,1371-1415 )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駁斥羅馬教皇是上帝在人世間唯一代表的說法,主張信徒可以閱讀聖經而直接和上帝溝通,並且強調以捷克語來講學和傳道,因此獲得了波希米亞民眾的認同。德意志王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深怕這股宗教改革的勢力會危及到自己和羅馬教廷的既得權勢,因此將胡斯判刑並燒死。這粗暴舉動馬上激起波希米亞民眾的悲憤,因此爆發了「胡斯戰爭」(西元1419-1436年)。「胡斯戰爭」的戰事延宕了十七年,波希米亞先勝後敗。
1420~1431五次十字軍征討。
1617年,斐迪南二世,成為神聖羅馬皇帝,不再對新教容忍,強制推行天主教,導致落選波希米亞國王。為奪回王位,斐迪南決定征服波希米亞,導致三十年(1618-1648)戰爭。 30年戰爭過後,因為波希米亞傳承了一股反抗極權、爭取自由獨立的精神,使得波希米亞接連遭受到了來自強鄰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Dynasty的外力干預。波希米亞自從1620年在布拉格市郊的白山戰役敗北之後,雖然仍保持為一獨立的王國但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壓制了將近300年。喪失了在政治上沒有民族的自決權與獨立性、宗教信仰及語文上的種種自主權利。
1743年,波希米亞成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下的一個行省,德語為官方語言,捷克語則是方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捷克脫離哈布斯堡王朝的宰制,與斯洛伐克於1918年10月28日合併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一黨執政。
1968年發生要求民主變革的布拉格之春,但在最後蘇聯軍事干預下失敗了。
1989年11月,捷最終實現民主變革—天鵝絨革命,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
1993年1月1日捷克與斯洛伐克解體成為兩個獨立國家,獨立後沿用10月28日作為國慶日。 1993年1月19日,成為聯合國成員國。
1999年捷克加入北約, 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 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