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i 伊莉莎白•亞美莉•歐根妮(德語: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年12月24日-1898年9月10日),出生於德國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的馬科西米利安•約瑟夫公爵與同宗的露多維卡公主的八女,被家人暱稱為茜茜(Sisi)(法語Sissi)。
1853年伊莉莎白隨她母親與18歲的姐姐海倫赴奧地利,原定計劃是要把姊姊海倫介紹給23歲的表親、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但出乎意外的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竟然愛上了15歲的伊莉莎白。
兩人於1年後的1854年4月24日在維也納的奧古斯丁教堂結婚,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被世人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雖然伊莉莎白在奧匈帝國實質的政治影響有限,但她已經儼然成為一個文化偶像。
16歲的伊莉莎白很難接受哈布斯堡王朝宮廷內所使用的嚴格的宮廷規矩,因此她在皇宮裡非常孤立。她本人喜歡騎馬、讀書和藝術,而這些又是維也納宮廷無法理解的。婚後她生下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索菲(1855年—1857年)、吉賽拉(1856年—1932年)和太子魯道夫(1858年—1889年)。但被婆婆蘇菲剝奪子女們的撫養權,她與弗蘭茨•約瑟夫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遺傳下來的精神不穩定也越來越明顯。
1857年悲劇發生,伊麗莎白不顧醫生的反對意見,帶她的兩位女兒離開了奧地利前往匈牙利度假。但兩位女孩患上腹瀉,儘管吉賽拉恢復得很快,但她2歲的姊姊索菲卻因此而死亡。長女的死亡導致伊麗莎白她的生活和休息造成影響,並和她的丈夫產生永久性的裂痕,他們的婚姻漸漸崩潰。
1860年,伊麗莎白離開維也納後,患上了呼吸系統疾病,後來有人認為是心身症。她在馬德拉度過了冬天,在她仍堅參觀完伊奧尼亞群島後再回到了維也納。不久之後抵達科孚島時,她再次病倒。
1867年,哈布斯堡王朝對動亂中的匈牙利提出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伊莉莎白始終對匈牙利民族持同情心,方案達成後她與她疏遠的的丈夫團聚一起,於布達佩斯加冕為匈牙利王后。隨著兩人的復合,不久她生下一個女兒,也是第四個孩子,瑪麗•瓦萊麗(1868年—1924年),這次她堅持要按自己的方式撫養這個女兒。這是伊莉莎白與她丈夫弗蘭茨•約瑟夫短暫和好的日子,她是伊莉莎白的愛女,也是父母之間的傳話筒。但伊麗莎白仍然不能對她年齡較大孩子的養育有任何重大影響,反而主要是由其婆婆和姑姑巴伐利亞的公主蘇菲來撫養,他們經常稱伊麗莎白為一位「愚蠢的年輕母親」。但此後不久伊莉莎白就又開始了她漫無目的的旅行生活,這段期間她都沒有見到其孩子。她訪問了馬德拉、匈牙利、英格蘭和科孚島。
30歲的奧地利太子魯道夫與女友的遺體一起在他於下奧地利的行宮裡發現,經過事後調查認定並非謀殺而是自殺,伊莉莎白從此陷入憂鬱症,再也沒有恢復過來。伊莉莎白畢生始終在別人身上找錯,因此這次她也將她唯一的兒子的死歸罪於他人。 魯道夫的死亡,導致伊麗莎白產生亦著名的個人標誌。從此以後她只穿黑色衣服,打著一把皮製陽傘,用一把棕色扇子遮住面孔。只有極少數是由攝影師有幸趁她不知道時,趕緊拍出的其他服裝照片。伊莉莎白乘麗華輪船Miramar在地中海航行,她喜愛的地點有蔚藍海岸的Cap Martin,那裡的旅遊業在19世紀下半葉剛剛開始;瑞士的日內瓦湖;奧地利的Bad Ischl,她在那裡渡過夏天;科孚島。皇后還訪問了當時北方皇室沒有去過的國家: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馬爾他、希臘、土耳其和埃及。旅行不僅變成了她生活的意義,而且幫助她逃避自己的痛苦。
1898年9月10日在瑞士日內瓦,60歲的伊莉莎白和Sztaray伯爵夫人沿著日內瓦湖邊的勃朗峰濱湖路步行,準備登上日內瓦號輪船前往蒙特勒,被義大利年輕的無政府主義者盧伊季•盧錢尼用一把磨尖的銼刀刺傷心臟。她遭到襲擊後,不知道她的受傷嚴重程度,還繼續登船。直到除去緊身衣,周圍人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終因流血過多身亡,時年60歲。她的最後一句話是:「出了什麼事?」據報導,盧錢尼本來想暗殺奧爾良公爵作為行動宣傳,但奧爾良公爵臨時將他的行程改變了。盧錢尼事後說:「我只想要殺死一名皇室成員,不在意是什麼人」。
許多作家、電影編劇、戲劇作家都從她的生平中吸取題材。伊麗莎白,因1955年羅密•施奈德與卡爾海因茨伯姆合演電影「Sissi」《茜茜公主》而更廣為人知。 伊莉莎白總是覺得她與1856年在巴黎逝世的海涅同心相契,將她自己看作海涅的學生,說海涅親自告訴她怎樣寫詩。她決定她在1880年代寫的詩在1950年發表。實際上這些詩一直到1980年代才發表。布莉吉特•哈曼(Brigitte Hamann)女士出版了伊莉莎白的詩歌和繪畫,在進行解析後,撰寫了一本傳記:《伊莉莎白:不情願的皇后》(Elisabeth, Kaiserin Wider Willen),首次向人們完整展示了和過往影視演繹截然不同的,伊莉莎白真實的一生。
1992年9月3日,取材於這部傳記,一部由麥可孔策編劇,席維斯•李維作曲的音樂劇《伊莉莎白》,首演於維也納大劇院並創下票房紀錄。儘管維也納原版停演於1998年4月25日(正巧是伊莉莎白逝世一百周年),它依然極受歡迎,各個不同版本在其他歐洲國家紛紛上演:匈牙利、荷蘭、瑞典、德國、義大利、芬蘭。2003年,《伊莉莎白》再次回到維也納大劇院,並在2005年12月4日落幕。從2003年開始,已有30萬人觀看了這部音樂劇的維也納版現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