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St.Vitus's Cathedral

聖維特大教堂是布拉格最大的教堂,在西元925年原本是羅馬式的半圓形教堂,1060年改建為聖維特天主教堂。1344年,查理四世為了要蓋一座可跟法國媲美的哥德式教堂,於是開始大規模的改建,並延攬主導法國亞維儂(Avignon)教皇城堡的建築師-阿拉斯(Mathias Arras)。這座教堂開始加蓋兩座高聳的尖塔,轉而呈現濃厚的哥德式風格。後來歷時600多年,經歷了三次的擴建,在許多建築師的投入下,聖維特大教堂在1929年才算是真正大功告成,也因此呈現了融合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甚至新藝術等不同時期的多樣風貌。據說,這座教堂在沒有用上半根釘子的狀況下完成,堪稱是建築史上的偉大之作。


教堂的主要入口是位在西側的大門,大門兩側的尖塔裝飾著十四名聖徒的石雕塑像,鐵鑄的大門上,分別描繪著教堂的歷史,以及聖溫瑟拉與亞伯達的傳奇故事。走進教堂,立即會被教堂內的拱廊所震撼,高聳的拱廊在天花板上交織成星狀的圖案,兩旁的彩繪玻璃窗戶引入明亮的陽光,在教堂的中殿上方匯成一抹光暈,營造出神聖又莊嚴的氣氛。教堂中殿兩旁是禮拜不同聖人的二十座禮拜堂,而每個禮拜堂各自有一扇由捷克頂尖藝術家所繪製的彩色玻璃窗。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在左邊第三間禮拜堂,由新藝術大師穆夏所繪的玻璃窗。穆夏巧秒的運用窗戶的窗格,使得每一個窗格中的畫可成一獨立畫作,組合後又形成一幅整體的作品,在變化中同時展露統一的元素,並以其柔和的筆觸與色澤,展現宗教使人心和諧溫暖的氛圍。
聖維特大教堂的正中央有座皇室的陸墓,用鐵欄杆圍起來,當作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的墳墓。斐迪南一世過世於1564年,旁邊還躺著他的老婆,以及他的兒子馬克西米連二世Maximilian II。而地下室還躺著查理四世。聖維特大教堂的20個禮拜堂中,最著名的就是聖溫瑟拉禮拜堂(Kaple sv. Václava)。話說西元900年,第一個統治波希米亞並在布拉格築起城堡的,就是培密史利德家族,而溫瑟拉國王就是當時的統治者,也是人民心目中的好國王。不幸的是,溫瑟拉國王後來被弟弟波列斯拉夫一世殺害,之後,就被捷克的人民奉為國家的守護神。聖溫瑟拉禮拜堂就是當初埋葬溫瑟拉國王的地點,由於是禮拜捷克的守護神,這個禮拜堂不僅是整個大教堂的膜拜中心,同時也被裝飾得特別華麗。禮拜堂內由各種石頭築成的牆面上,繪著耶穌受難故事與聖溫瑟拉的一生,懸掛而下的華麗吊燈,彷彿是要用閃耀的燈光照亮聖溫瑟拉神聖的一生。
在禮拜堂的西南邊,還有一個通往皇室寶庫的小門,在裡面收藏了波希米亞國王加冕時所戴的王冠與寶器寶石,不過這些稀世珍寶平日是不開放參觀的,只有在特別節日才會公開展示。在主祭台後方的三個禮拜堂,是波希米亞國王的皇室陵寢,在這裡還有一個極度豪華的銀製墓穴,巨大的銀棺上精細的刻畫著天使與聖人的塑像,精巧工藝,令人讚嘆。這就是「聖約翰‧尼伯繆克」 ( Sv. Jan Nepomucký St. John) 主教之墓,是巴洛克建築師艾拉許於1930年運用二十噸銀打造,並裝飾以眾多浮雕木刻。天使把幕簾給拉起,猶如故事般的情結,天使將被丟進河裏的聖約翰托上來。而聖天使手中的那塊盾牌上,紅紅的部位,傳說就是被憤怒的國王割下的舌頭。
聖維特大教堂南側有著巴洛克式風格的鐘塔。鐘塔上有一個相當大的金色窗戶,上方以漆金花草鐵鑄鐵窗雕飾得耀眼非凡,令人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思。
後院的南側是通往舊皇宮(Starý královský palác)的入口。在這裡,可以參觀王國的法庭、覲見宮,以及議事廳。建築於14至15世紀的舊皇宮,相較於在維也納等城市所看到的宮殿,樸實了許多,除了拱廊以特殊的網狀花紋雕飾之外,就沒有太多繁複、令人眼花撩亂的裝飾了。走出舊皇宮,繞過聖喬治修道院,沿著一條坡道緩緩而下,就會來到大名鼎鼎的黃金巷(Zlatá ulička)。
黃金巷之所以得其名,是在16世紀時,這條窄巷被煉金師傅作為避難所。後來到了18世紀,國王將弓箭手和其家眷統一在此居住,而隨著物換星移,黃金巷漸漸成為雜亂無章的「眷村」。後來,哈布斯堡王朝的瑪莉亞泰瑞莎女皇將這邊的木屋改建成為石磚房舍,才改變了眷村雜亂無章的樣貌。到了20世紀初,一位畫家將黃金巷的屋子塗上多彩的顏色,這條靜謐的巷弄還多了一股浪漫的風情,也吸引了許多的藝術家來此居住,更慢慢發展成布拉格著名的工藝街。走進黃金巷的屋子,很難想像裡面的空間竟是如此狹小,有的屋子還設有通往二樓的樓梯,只是那個尺寸簡直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木梯子。看著房子後方的窗戶,幾乎只比氣窗稍微大一點,倚在小小的窗戶旁邊,看著外面的遼闊世界,讓人有種說不出的奇妙感受。在這一排彩色的房子中,22號的藍色小屋子就是卡夫卡(France Kafka)曾經住過的房舍,走進這家現在已是卡夫卡博物館的小房子,令人不禁暗忖:或許是因為身體受到限制反而刺激了思想的空間,讓腦袋裡的創意與靈感源源不絕的湧現,因此成就了偉大的作品。殊不見古今中外很多曠世鉅作都是在困苦的環境下完成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