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Sacher Torte 沙河蛋糕

世界知名蛋糕,意大利提拉米蘇(Tiramisu),法國慕斯(Mousse),德國黑森林,日本蜂蜜蛋糕等在台灣都可以吃得到。到了維也納,才知道沙河蛋糕(Sacher torte),也是世界聞名蛋糕。沙河蛋糕是由兩層甜巧克力蛋糕和中間的杏子醬構成,蛋糕上面有層厚巧克力。蛋糕偏甜如配上Wiener Melange咖啡則是絕配。
http://www.sacher.com/original-sacher-torte//

奧地利並盛產品質優良之紅白酒,尤其Burgenland地區紅酒及Wachau地區白酒品質佳。維也納十九區的Grinzing及近郊的新酒酒館Heuriger供應新釀葡萄酒及傳統食物,頗受當地人及觀光客喜愛。
維也納炸豬排 (Wiener Schnitzel)是維也納最著名的佳肴,幾乎所有奧地利餐廳皆有供應。奧地利水煮牛肉(Tafelspitz),以牛肉及蔬菜燉煮,食用時將牛肉塊切片配以菠菜泥,牛肉湯,味道鮮美。
鱒魚(Trout)則是湖區盛產魚類也是當地餐廳供應主食。


溫泉伏特加 Becherovka

Becherovka是紀念大衛貝赫醫生的溫泉酒,他提出飲用溫泉水加上散步來治療疾病的觀念,是對卡羅維瓦利很有貢獻的醫生。貝赫洛夫卡酒的主要成份是天然溫泉水,另外還添加二、三十種秘密香草,酒精濃度高達38%。如有機會到捷克的酒吧,要點杯「Beton」,也就是Becherovka加上Tonic水,再加上一點檸檬。
賣溫泉伏特加(Becherovka)的攤子,很有行銷創意,大酒瓶造型的攤子放在路邊非常醒目,肚子掀開就可以賣酒。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摸一下

這是布拉格城堡內的銅像,全身黑漆漆的,只有那裡被摸得發亮,聽說摸了會生男孩。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奧捷之旅餐廳

這次旅遊安排了幾家特色餐廳,包括:
1. 兩家米其林推薦餐廳:
CAFE IMPERIAL: 創立於1914年,是布拉格歷史最悠久、最美侖美奐的咖啡館,歷經多年轉變,內部裝潢固然有過翻新,但天花板上那些華麗的馬賽克瓷磚拼畫,燒瓷藝術的風格都是自1910年代特地保存下來的百年精品。來此用餐的客人都可以欣賞到如此精美的手工藝術。它是當地人也是遊客熱愛用餐的地方,這裡也被評選為歐洲五大必訪咖啡館之一。
http://www.cafeimperial.cz/
MLYNEC RESTAURANT: 位於布拉格市區最美麗的觀光景點查理橋邊,如能坐在戶外露台,近距離欣賞650多年前的古橋,真是浪漫而風雅。
http://www.mlynecc.cz/


2. 捷克CK地窖餐廳
 http://www.satlava.cz/page.php?sectid=satlava&artid=1&lang=cz



3. 波希米亞風餐廳



布拉格之春1968

布拉格之春是指1946年開始舉行的音樂節,而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則是場戰役。
捷克斯洛伐克在共產黨領導人亞歷山大•杜布切克的領導下,有越來越強烈的獨立傾向,1968年1月起開始發起了布拉格之春的一些政治民主化改革。然而,蘇聯認為這是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也是對東歐地區政治穩定的威脅。
蘇軍於是決定武裝干涉,1968年8月20日晚11時,布拉格機場接到一架蘇聯民航機 “機械事故,要求迫降” 信號。客機一降落,數十名蘇軍突擊隊員迅速佔領機場。幾分鐘後,蘇空軍巨型運輸機開始降落。1小時後,蘇軍空降師直撲布拉格。此外20萬蘇聯及華約成員國軍隊和5000輛坦克武裝入侵。21日拂曉,蘇軍佔領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幾十萬捷軍全部繳械,北約也沒來得及作出任何反應。
由於處於冷戰時期,西方國家無法挑戰蘇聯在中歐的霸主地位。這次軍事入侵導致了約有10萬人左右的難民潮,包括許多精英知識分子。這次事件影響了許多西方國家對列寧主義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最終也導致了這些政黨被所在國國民拋棄。

奧捷之旅住宿

2014春節奧捷之旅,住的都是五星級飯店。
Salzburg住 SHERATON;
Hluboká住 RELAXACNI A REGENERACNI CENTR;
Karlovy Vary住 GRAND HOTEL PUPP;
Prague(2 nights)住 HILTON OLD TOWN;
Vienna(2 nights)住 INTERCONTINENTAL。
其中Grand Hotel Pupp是 007首部電影-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中龐德與薇絲朋在賭局期間下榻的飯店;也是另外一部電影 終極假期(last holiday)大部分場景的拍攝地。此外這裡也是東歐影展的主辦地點。

2014奧捷之旅

這次春節奧捷之旅(2014/01/29-02/07),由台北直飛維也納,下機後就坐大巴士開始各景點的旅遊。大巴士隔音避震都不錯,司機是捷克人服務也很好。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波希米亞/吉普賽/捷克

西元前五世紀,克爾特人(Celtic)曾經居住在「Bohemia(波西米亞)」這塊土地上,其範圍是在目前捷克西部地區的「波希米亞省」。從西元前五世紀到現在,波西米亞這個地區曾經居住過克爾特、日爾曼、馬札爾、斯拉夫、吉普賽等不同民族族群。
「波西米亞公國」在西元十世紀被納入「神聖羅馬帝國」,十一世紀升格「王國」。十五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四世,是波西米亞國王的族親,因此對波西米亞的建設達到最高峰,包括建立了古老的布拉格大學。不過十六世紀因為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引發一連串影響,波西米亞開始因戰亂而衰弱。
一直到奧匈帝國結束,為了推動一個不被歧視聯想的民族代名詞,「捷克(Czech)」這個字在二十世紀才逐漸取代「波西米亞」。
在文化上,「波希米亞人」和「吉普賽人」定義也並不相同。西元1845年,法國作家亨利.穆傑(Henri Murger)寫了一本名為「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情景」(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短篇故事集,描述選擇非傳統生活風格的藝術家、作家,以及不向傳統妥協的人。普契尼「波西米亞人」的歌劇劇本,就是根據這部小說為基礎。從此「波西米亞人」一詞,也泛指非主流文化的知識份子、獨立創作的藝術家、不受傳統束縛的年輕族群。

Bregenzfest音樂季

自1946年起,奧地利西部Bregenz(布雷根茨)地區為了振興二戰後的蕭條與人民的失意,當地的藝文人士決定在戶外搭建歌劇舞台,於每年的七月中到八月間夜裡演出。
音樂季有幾個不同的場館,有不同的表演節目:
浮動舞台(Seebühne),在Bodensee(博登湖)水岸邊搭設的舞台,可以容納七千名觀眾,演出大型音樂或歌劇。此戶外水上浮動舞台最具特色,每兩年更換一次,其大型舞台的創意環境劇場設計,一次比一次精彩,令人嘆為觀止,動人心漩。
此外,Festspielhaus,演出少見的歌劇曲目。 Werkstattbühne,演出當代的歌劇與戲劇節目。 Theater am Kornmarkt,輕歌劇與戲劇。 shed8/Theater Kosmos,跨文化的戲劇。
https://tw.travel.yahoo.com/topic/0374234e-f1d2-37c6-89ee-c07ed58d1b52//

Danube River

多瑙河(Danube River)是歐洲第二大河(歐洲第一大河是俄羅斯的伏爾加河),也是歐洲最重要的一條國際河道。多瑙河全長2857公里,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流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等10個中東歐國家,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流域面積達81.6萬平方千米,有大小300多條支流,最後入黑海。
多瑙河是歐洲文學和藝術多次描寫的對象,孕育著歐洲文化,最著名的應當數奧地利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作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必演奏的保留曲目,這曲子甚至被稱為奧地利第二國歌。

多瑙河中游流經匈牙利,將城市分為兩半,河東岸多山,稱為布達,布達是舊城區,有很多城堡、教堂、歷史遺跡。西岸是平原,稱為佩斯。佩斯是市中心,酒吧,夜店和購物區集中在此區。一般稱布達佩斯為多瑙河上的明珠。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39年12月31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首屆「新年音樂會」,由克來門斯•克勞斯創辦。
1941年1月1日舉行第二屆,以後除1945年因戰爭原因停辦一屆外,其餘都是每年的1月1日定期在金色大廳舉行。
1946年,新年音樂會正式命名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55年起,音樂會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直至1979年。
1959年電視實況轉播後,新年音樂會便逐漸成為全世界古典樂迷的年底盛事。
1980年起,音樂會由洛林•馬澤爾指揮,直至1986年。
1987年,音樂會由卡拉揚指揮,此後,音樂會的指揮改由選舉產生並成為一項傳統,指揮人選由交響樂隊的成員投票決定。
2015年已舉辦滿75年。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p. 314)是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負盛名的圓舞曲,作於1867年,有人稱此曲是「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均會在午夜時分剛過時演奏此曲。
金色大廳位於貝森多夫大街12號(Bösendorferstraße.12)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該協會大樓由T•馮•漢森於1867年至1869年建造。採希臘式文藝復興風味,金碧輝煌,高貴氣派,金色大廳以其音響效果為傲。建築師對共鳴與傳聲的獨到研究心得,將高台木製地板下挖空一個空間,仔細計算樓上包廂的分割與牆面女神柱的排列,天花板和牆壁使用防靜電干擾的建材,令廳內的聽眾不論坐在遠近或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準的音樂演奏。這無以倫比的共鳴,讓金色大廳與柏林愛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大廳並列為世界五大音樂廳。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Double Eagle

參觀奧地利皇宮可以看到雙頭鷹王徽,哈布斯堡王室在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陷落後,便把雙頭鷹變成王徽的主體,顯示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地位。一些德意志地區的諸侯王室也都引用了雙頭鷹標誌,顯示自己和哈布斯堡王室的親密關係。 其實若干斯拉夫和東歐國家的國徽都有雙頭鷹,而雙頭鷹則是引用自Byzantium(拜占庭)帝國的國徽。

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傑

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海頓(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
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他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絃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莫札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古典主義音樂的傑出大師,更是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音樂天才,有“音樂神童”的美譽。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他的作品裡甚至預示了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來臨。他短暫的一生為世人留下了極其寶貴和豐富的音樂遺產,包括22部歌劇、41 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莫札特在海頓等古典主義早期作曲家的基礎上,將鋼琴協奏曲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鋼琴協奏曲,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莫札特的音樂中,他創作的歌劇豐富了德國歌劇的形式,也推動了其它形式發展。在歌劇創作中,較全面地體現了他在生活中的歡樂、憂傷及他個性多方面的衝動。他也是狂飆運動中第一位進入浪漫主義的音樂家。他極大的擴張了音樂的表現力,同樣為小調音樂作出了傑出貢獻。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 1792年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後人尊稱為“樂聖”。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
維也納的古典主義音樂在世界上名聞遐邇,幾百年來貢獻了不計其數的作曲家,至今仍影響和激勵著當代音樂家。維也納養育了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勛伯格、韋伯恩和貝爾格。
出生在維也納的還有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克熱內克等。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還有李斯特、萊哈爾、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長眠於維也納。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捷克語:Má vlast)是捷克音樂之父貝多伊齊•史麥塔納 (Bedrich Smetana (1824-1884)在1874年-1879年間完成的交響詩,由六樂章組成。史麥塔納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19世紀末期興起的民族主義音樂(國民樂派)風格。
儘管這六部份樂章常被認定為一個整體,其實它的每個樂章是獨立的作品。真正六部份完整的「首演」直到1882年11月5日才在布拉格舉行。
全首交響詩共六章,第一章與第三章回顧民族的傳說。第二章與第四章,描繪波西米亞的自然鄉間景象。而第五章與第六章則象徵了血淋淋的民族獨立戰爭史,體現出捷克人對獨立的盼望。
其中第二樂章的一首"莫爾道河Moldau"是最被喜愛的。因為莫爾道河(德語 Moldau(原名:Vltava伏爾塔瓦河)是貫穿著捷克的河川,且將布拉格分為東西兩區,此河就像他們民族的命脈,所以在樂曲中史梅塔納描述著河川經過的風景與人民的熱情,這首曲子的主旋律後來也出現在以色列的國歌裡。
交響詩中的第五樂章《塔布》(Tábor)和第六樂章《布拉尼克山》(Blaník)是根據「胡斯戰爭」捷克人反抗極權、爭取自由獨立的故事為架構,「胡斯戰爭」激戰 了十七年,波希米亞先勝後敗,但由胡斯所揭櫫的回歸安貧生活與抗暴精神卻深入於捷克人的心靈深處。

薩爾斯堡音樂節

Salzburger Festspiele薩爾斯堡音樂節
Salzburg位於奧地利西部阿爾卑斯山下,是擁有千年悠久歷史且融合經典文化及創新思維的藝術古城,奧地利詩人及劇作家雨果‧馮‧霍夫曼史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讚譽它為「the heart of Europe」! 在這古城雄偉的巴洛克建築氛圍襯托下,每年夏天(七到九月) 在此為期五週盛大舉辦音樂節。演出場地為:大教堂廣場(Domplatz)、節慶劇場、莫札特故居、聖彼得教堂以及音樂節大廳Grosses Festspielhaus、莫札特音樂學院、州立劇院、米拉貝爾宮等。在夏季音樂節30多天的演出活動中,分別在11個不同的演出地點上演183場音樂會,包括43場歌劇、74場戲劇和66場其他音樂會。
除了古典樂,音樂節還提供豐富且兼具多元的藝文節目,包括歌劇、戲劇、舞蹈以及演奏會等,不論是莫札特的經典鉅作,乃至於近代知名的文藝作品,或是精湛的古典音樂演繹以及結合前衛藝術的突出作品,全世界最著名及最優秀的藝術家才會受邀參與這場音樂界的年度盛事!
薩爾茨堡音樂節可以追溯到1877年,當時的“莫札特基金會”在薩爾茨堡發起莫札特音樂會。維也納愛樂樂團也不定期地在此舉辦音樂會。 一戰結束後,薩爾茨堡來了一批宣導德語文化的音樂家和作家,包括理查•施特勞斯和雨果•馮•霍夫曼斯塔爾等。透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原先並不起眼的音樂會演出逐漸演變成一年一度的音樂節。 但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薩爾茨堡音樂節是在1920年8月22日,在大教堂廣場上演了根據霍夫曼斯塔爾改編的英國中世紀道德劇《每個人》之後形成的。
從那時起,莫札特的音樂得以同其他音樂作品同時上演,而《每個人》幾乎成為了每年音樂節的壓軸戲。《每個人》的話劇表演是一齣流行於15-16世紀的道德勸說話劇,每年固定在薩爾茨堡老城的大教堂前面表演。平常這個教堂廣場是開放的,但在表演當天,會場四周都會封鎖,只有持票者才能進去。話劇表演結束前,是一聲淒厲的“每個人”。這一個鬼哭神號的聲音必須響徹全城。而話劇團會選出一名“尖叫冠軍”,這位“尖叫冠軍”便可以與一流的話劇團連袂表演。 1926年,當時的大主教將演出地移至新建的音樂廳,薩爾茨堡音樂節便有了固定的室內演出場所,維也納愛樂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的演出也就成了慣例。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由來
捷克人為感念波希米亞音樂的代言人Bedřich Smetana(史麥塔納)對於捷克文化的貢獻,除了在伏拉塔瓦河畔設立了史麥塔納紀念館,後來捷克政府也在西元1946年開始舉行第一屆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並且選定每年的5月12日史麥塔納逝世紀念日為音樂節開幕日,固定以演奏交響詩《我的祖國》作為音樂節的開幕曲。。
音樂節為期大約三週,而且照例都以貝多芬的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為每年音樂節的閉幕式。整個「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除了吸引外國音樂家前來捷克從事文化交流並且彰顯捷克的民族音樂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呼應了席勒和貝多芬以藝術來表現對全人類之愛與包容的普世價值觀。
《我的祖國》交響詩是在1879年3月由Smetana完成,樂曲由六段樂章所組成,前面四段主要在描寫捷克的山川景色,後面兩段則是以胡斯戰爭為主題,發抒捷克的民族愛國心聲。

歐盟三條線

歐盟國旗 by billyteng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Vienna map

Map of Prague

Europ map


Europ

OECD

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1961年成立,總部設於法國巴黎,另在德國波昂、日本東京、墨西哥市及美國華府設有辦事處。 OECD於1961成立時計有歐洲18國及美國與加拿大共20個會員國,目前已增至30個會員國,分別如下:
1.歐盟之18個會員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瑞典、芬蘭、奧地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
2.G7(七大工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及義大利。
3.大洋洲兩國:澳洲及紐西蘭。
4.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國家:挪威、冰島、瑞士。
5.其他國家:土耳其、墨西哥、捷克、匈牙利、波蘭、韓國、斯洛伐克。
OECD三十個會員國之國民生產毛額總合占世界三分之二。OECD素有智庫、監督機構、富人俱樂部、非學術性大學等不同稱號。

啤酒種類

啤酒可分為六種:
1. Ale或top-fermenting酵母啤酒: Ale以大麥為主,常見於比利時、英式啤酒;大麥蛋白質高,味道較苦。Ale的典型發酵溫度在15-24攝氏度,酵母在此溫度下產生出大量的酯類及其它的一些特殊氣味,一些情況下會生產出有蘋果,梨,鳳梨,香蕉,梅子,李子味等水果味的啤酒。「正宗Ale」一詞來源於1973年「爭取散裝啤酒運動」,該運動是為宣揚「採用傳統成分,在發酵容器經過2次發酵,不添加額外的二氧化碳。適用於瓶裝及桶裝的啤酒」。在15世紀酒花從荷蘭引入英國前,「Ale」這個名稱專指不使用酒花釀造的啤酒,這樣的使用在酒花引入後就不再適用了。」
2. Lager或bottom-fermenting酵母窖藏啤酒 Lager窖藏啤酒使用較低的溫度發酵和儲藏,起源於中歐/德國,lager也是從德語的lagern(貯藏)而來。Lager指的是底層發酵或者說是下發酵,最大的優點是啤酒不易變質。Lager口味清爽,一般人較容易接受,Pilsener啤酒、海尼根、百威都屬這類。
3. Stout (司陶特)黑啤酒,先把麥子烤黑再去釀造,色黑帶苦味,知名的 Guinness是代表;Stout和porter都是由烘焙過的麥芽或是大麥製成的黑啤酒,一般使用慢性發酵酵母釀造。這類啤酒有很多種類,比如波羅的海波特(Baltic porter),乾司陶特(dry stout),帝國司陶特(Imperial stout)等。Porter(波特)的名字首見於1721年,是指一種流行於倫敦街頭和港口搬運工(porter)間的黑褐色啤酒。這種啤酒後來也被稱作stout(司陶特),但司陶特的名字早在1677年就有了。
4.野生酵母。Lambic(藍比克)是一種比較奇特的啤酒,規定必須使用30%以上的未發芽小麥,多數在比利時首都Brussels附近釀造, Lambic啤酒發酵方式採以天然酵母來自然發酵,天然的野生酵母能將Lambic啤酒的糖份完全消耗,使得Lambic啤酒的口感產生很高的酸度,其複雜的酸度讓許多啤酒行家推崇不已。
5.白啤酒,德國許多的小麥啤酒 Wheat,喝起來清爽、酒精濃度低,顏色較淡也稱白啤酒。
6.水果啤酒,例如混入蘋果的cider或台啤水果啤酒。

Casa Serena

Casa Serena 2002年郭台銘在捷克購買古堡的消息轟動台灣,這充滿傳奇並以其前妻林淑如的英文名「Casa Serena」命名的古堡,位於布拉格東方車程約一個半小時的庫納霍拉鎮(Kutna Hora),也就是人骨教堂的小鎮,占地約25公畝,外加一座擁有120公頃的高爾夫球場,四周均被濃鬱的森林擁抱。從空中鳥瞰,就是一座森林中的城堡。訪客要抵達古堡,必須先穿越蒼翠而深邃的森林小徑。外觀上,Casa Serena完全不是「古樸」灰黑,不見歐洲古堡常有的歌德式尖塔,外牆上也沒有巴洛克式建築的華麗雕琢。她的線條簡單雍容,綠色、黃色與象牙白撘配的外牆看來十分柔和,反倒像一座莊園式豪宅別墅。進到古堡的主宅內,是方正的三層樓建築。一樓的中央是大廳,仿羅馬式建築的十個「肋形窟窿」,自各角落向巴洛克式浮雕的天花板集中,看起來充滿動感,處處華麗細膩。古色古香的枝型吊燈,金箔貼面的大鏡子,藝術感鮮明的諾曼尼斯仿古座椅,讓人感覺走進恬靜典雅的貴族生活。

文化差異

歐洲管理經驗 發現差異,尊重差異
「當一個海闊天空的世界公民,和擁有不同成長背景、生命經驗的人對話,是我年輕時代就有的夢想,」友訊科技(D-Link)總經理廖志誠說道。做一位立足世界舞台的經理人,廖志誠面對差異極大的市場,有過數不清的文化衝擊經驗。
在歐洲時,廖志誠常開車往來各地,除了得面對從左駕換到右駕;從法文、德文換成義大利文的路標;連和人交換名片的小動作,都隱藏著許多要適應的細節。第一次到法國分公司時,廖志誠就被一位四十多歲的倉庫工頭吸引。他說,「這位工頭雖然是最基層的工作者,但在搬貨的時候,聽的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音樂,每天帶著一瓶酒和一份三明治當午餐,非常自得其樂。」在和工頭交換名片後,廖志誠得知對方名叫 Guy,「看到這個字,一般人大概會念『gai』,但其實法文念『gi』。」廖志誠表示,和外國人交換名片時,一定要先問「How do I say your name?」(你的名字怎麼念?)等對方說完後,跟著對方念一次,「他馬上就能感受到你的尊重,千萬不要看到名片就反射性的稱呼對方,如果念錯,別人會感覺受到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