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31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首屆「新年音樂會」,由克來門斯•克勞斯創辦。
1941年1月1日舉行第二屆,以後除1945年因戰爭原因停辦一屆外,其餘都是每年的1月1日定期在金色大廳舉行。
1946年,新年音樂會正式命名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55年起,音樂會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直至1979年。
1959年電視實況轉播後,新年音樂會便逐漸成為全世界古典樂迷的年底盛事。
1980年起,音樂會由洛林•馬澤爾指揮,直至1986年。
1987年,音樂會由卡拉揚指揮,此後,音樂會的指揮改由選舉產生並成為一項傳統,指揮人選由交響樂隊的成員投票決定。
2015年已舉辦滿75年。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p. 314)是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負盛名的圓舞曲,作於1867年,有人稱此曲是「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均會在午夜時分剛過時演奏此曲。
金色大廳位於貝森多夫大街12號(Bösendorferstraße.12)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該協會大樓由T•馮•漢森於1867年至1869年建造。採希臘式文藝復興風味,金碧輝煌,高貴氣派,金色大廳以其音響效果為傲。建築師對共鳴與傳聲的獨到研究心得,將高台木製地板下挖空一個空間,仔細計算樓上包廂的分割與牆面女神柱的排列,天花板和牆壁使用防靜電干擾的建材,令廳內的聽眾不論坐在遠近或高低,都能享受到一樣水準的音樂演奏。這無以倫比的共鳴,讓金色大廳與柏林愛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阿姆斯特丹大會堂,以及波士頓交響樂大廳並列為世界五大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