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世紀末至12世紀中「仿羅馬式」建築盛行於歐洲教堂建築,樸拙厚重是該建築風格的特徵,在布拉格城堡內的St. George(聖喬治)教堂是一座保持相當完整的仿羅馬式建築。
2.哥德式建築最早起源於法國,12世紀初時,法國中部天主教堂主要建築都是哥德式,其後因宗教的力量傳入中歐。「哥德式」建築的特色是強調垂直地景、尖塔及拱門。聖維塔教堂,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高聳入雲的尖塔、巨大尖型拱門,特色鮮明,聖維塔教堂從14世紀開始修築,700年來仍陸續增建。布拉格的哥德式建築,主要推手正是查理四世,他在位期間修築建造了聖維塔教堂、泰恩教堂、火藥塔及新城市政廳等,其高聳入雲的群尖塔景觀,讓布拉格有「千塔之城」的稱號。
3.16世紀後布拉格出現,結構簡單但強調比例完美的「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其中布拉格城堡舊皇宮裡的維拉迪斯拉瓦大廳窗戶就是那樣子的設計樣式。
4.「巴洛克」風格則是於17世紀出現在布拉格,相當具有華麗感則是「巴洛克」風格最大的特色,白色華麗圓潤的巴洛克風格,與烏黑古樸剛硬的哥德式形成強列對比,進入舊城廣場,泰恩教堂與舊城鐘樓對望的空檔,即是白色的巴洛克式聖尼可拉斯教堂,建築風格講究錯綜繁雜的曲線,表現出建築物的繁複華麗,打破文藝復興式建築直線與理性概念。聖尼可拉斯教堂,直到山頂上更加華麗精緻的蘿瑞塔教堂,都是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而蘿瑞塔建於1626年,格局比照義大利蘿瑞塔的神聖之家,是布拉格天主教教堂最古老也最華麗,正面鐘樓上有27個鍾,教堂二樓收藏許多宗教聖物,各種鑲滿寶石的王冠、手杖、披風,鎮館之寶則是鑲了6000多顆鑽石的耶穌聖像。
5.18世紀的歐洲開始吹起復古風,當時建築開始邁向「新古典主義式建築」,沿著納普里科普的石板路,望向泰恩教堂和舊城鐘樓的尖塔前進,會經過結合古希臘、羅馬建築元素,把三角形山牆、成排列柱還原的艾斯特劇院,屬於布拉格新古典主義建築最有名的代表作,在建築立面裝飾花草圖騰、女人圖像或鑄鐵柵欄,通稱為「新藝術」風格,現今布拉格的瓦次拉夫廣場和那普希科普耶大街就是「新藝術」風格的經典。其它像是布拉格音樂會聖地市民會館,正面有鮮艷的半圓形馬賽克拼圖,都是屬於新藝術風格,沿著納普里科普大街到瓦茨拉夫廣場,有很多新藝術的建築。
建築史 by billyteng
建築史 by billyte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